43.8度,是8月18日四川宜賓的最高氣溫,這一數據打破了四川省最高氣溫紀錄。熱浪席卷,“水電大省”四川陷入用電危機。缺電,導致限電,隨之而來的是成都、宜賓、彭州等地均發布通知,分時段暫停商場、超市等地商業用電,以“讓電于民”。西南本地的光伏、化工、鋰礦行業更是不得不限電停產,被迫放了幾天“高溫假”。發
不過,這部分儲能/充電樁玩家并非虛擬電廠行業的主力軍,而更多是將其作為一種收入補充方式。一位電力公司高級分析師告訴36碳,儲能設備適合參與虛擬電廠調頻,虛擬電廠是當下火熱的儲能行業的終極商業模式,經過測算發現,部分儲能項目據此只需要3年就能夠回收成本。
第二類主力玩家是“技術切入型”,為前述玩家提供軟硬件技術服務能力,可以理解為提供“挖礦”工具。比如為參與冀北電力公司虛擬電廠建設的恒實科技、金智科技、科陸電子等上市公司,為江浙地市電網公司建設虛擬電廠的“浙達能源”,以及前述提到的創業公司“兆瓦云”。
盡管各大玩家已一腳躍入虛擬電廠領域,希望從廣袤的電力市場化變革中分得一杯羹,各自對于虛擬電廠的認知并不一致。
一名行業人士告訴36碳,行業內一部分玩家對于虛擬電廠的理解相對狹隘,只是停留在如何獲取補貼/套利。比如,有的廠商認為只要能實現設備負荷按照需求削減或增加,就能夠建所謂的虛擬電廠,但本質上并沒有與電網建立更深入的技術綁定和連接,成為電網的一部分。“慢慢的大家會發現很多能力瓶頸 ”,蔣雪冬表示。
而虛擬電廠是一個高度資源依賴、技術依賴和數據依賴的賽道,長期需要拼綜合能力。
“營銷團隊是否足夠專業,高技術能力的封裝是否足夠簡單易用,基礎能力是否足夠標準化,決定了大家在這個賽道跑的快慢”,蔣雪冬表示。中金公司也提出,兼具資源與技術的虛擬電廠聚合商有望成為行業龍頭。
不管是什么背景的玩家、以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落地,數位行業人士告訴36碳,當下虛擬電廠擺在眼前的難點一方面在于,如何說服用戶端盡可能把更多調節能力給到虛擬電廠運營廠商,把用戶側資源池子做大做豐富。
有虛擬電廠從業者告訴36碳,目前行業用戶對于虛擬電廠并沒有太大感知——“一說虛擬電廠,用戶們第一反應是,虛擬電廠是什么?談到虛擬電廠靠輔助市場賺錢,問題又變成,輔助市場是什么?”
所以,目前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廠商如何把虛擬電廠的能力推銷出去,讓用戶愿意配合;其次,是要對用戶端的負荷特性、生產計劃和用電設備足夠了解,協調好用戶光伏、儲能等多類資源,準確挖掘出用戶的可調能力;最后才是,考慮如何對負荷進行分類/組合/優化/運營,把收益最大化。
上一個難點更多是在于,企業如何打磨內功。擺在眼前的另一個客觀掣肘在于,政策和電網調度如何搭橋鋪路。
未來虛擬電廠項目能不能做大,與政策引導直接掛鉤。一位虛擬電廠創業者在某東南沿海省份落地業務的時候發現,盡管當地已經出臺了電力輔助市場文件,但并沒有很好落地執行,部分地區對于使用虛擬電廠進行電力調度的接受度并不高,反而更愿意接受抽水蓄能/火力機組調度等傳統的靈活性資源調度方式。
一位分析師告訴36碳,當前不管是電力市場推進速度,還是輔助服務、需求側響應的政策還有待完善,“用戶端以什么形式參與還沒有框架”。此外,受電網調度關系的影響,發電側、用電側的聚合需要電網同意,”虛擬電廠能不能做、怎么做,還是要看電網。”
目前來看,不管是從清潔能源接入規模、市場成熟度,或是行業對虛擬電廠的認知來看,均處于從零到一的起步階段。
在蔣雪冬看來,虛擬電廠這一個分支市場要快速發展起來,需要頂層設計、市場環境、配套政策、技術規范、工程規范的完善。
現在看來,驟然爆火的虛擬電廠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到如今,已經沒有人會懷疑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