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dbi8b"><legend id="dbi8b"><th id="dbi8b"></th></legend></li>

  • <span id="dbi8b"><optgroup id="dbi8b"></optgroup></span>

    <span id="dbi8b"></span>

    李振國:專業化才有未來

    2012-05-12 16:02:11 太陽能發電網
    ——專訪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振國先生 李振國先生簡介 44歲,研究生學歷。曾任山西聞喜信達電子配件廠經營廠長、西安理工大學工廠單晶基地主任、西安驪晶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專訪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振國先生

    李振國先生簡介
      44歲,研究生學歷。曾任山西聞喜信達電子配件廠經營廠長、西安理工大學工廠單晶基地主任、西安驪晶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振國先生是橫向磁場單晶知名專家,開發了多晶碳頭料的除碳工藝,獲得國家科技創新基金資助并通過驗收。曾榮獲“2009年度西安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第二屆西安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

      萎靡、彷徨、沉悶、隱忍、猶疑、進退失據、如履薄冰、懷疑、間歇性亢奮——如果要為中國光伏產業各色人等繪一張“清明上河圖”,這些“表情”或可作為卷軸底色,定能生動映襯出光伏人當下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
      由狂飆突進、日進斗金到產能閑置、業績雪崩,光伏業生死時速般演繹著過山車似的跌宕起伏與悲喜輪回。
      對于產業的現狀與前景,各方觀點紛繁雜陳,莫衷一是——
      產業景氣度是于弱勢中繼續下滑,還是已經成功筑底即將反轉向上?
      產品價格已經跌至成本線以下,是繼續強壓成本血拼市場,還是轉求技術升級打造核心競爭力以謀取長遠?
      “垂直一體化”與“專業化”的模式之爭,是否已經勝負分明、可以蓋棺定論?
      產業的整合與洗牌浪潮是否已經不可避免?將會如何展開?誰才能活到明天?

      帶著上述疑問,《太陽能發電》雜志獨家專訪了全球知名的單晶硅片制造商、剛剛成功在A股上市的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基股份”)的董事長李振國先生,以期通過與這位大學畢業至今只干過一份工作——拉單晶——的創業者的交流,撥開行業疑云,收獲生存與發展的智慧。
      2012年4月11日,隆基股份(601012)獲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在全行業資金普遍緊張、融資渠道匱乏的背景下,獲得了應對行業變革的主動權,其12年的專業化道路堅持由此獲得了市場的肯定。于此,李振國為其多年的創業路標注上了一個漂亮的驚嘆號。

      

      《太陽能發電》雜志: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光伏行業整體低迷,市場悲觀情緒迅速蔓延,業內人士憂心忡忡,您如何看待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李振國:近兩三年來,行業確實有比較大幅度的震蕩,但輿論普遍唱衰顯然夸大了負面。我個人認為,實際上行業已經打開了新一輪發展的上升通道。
      光伏行業的產能在2010年度爆發性擴張以后,由于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2011年度以來確實出現幅度不小的波動。但實際的發展數據還是較為樂觀的,2011年度全球光伏市場安裝量達到27.7GW,較2010年度增長67%,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
      而且,由于多晶硅原料短缺的局面得到徹底改善,以及產業鏈各環節生產成本的大幅降低,光伏產品的銷售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強烈刺激了下游電站項目的投資和建設,由此對上游產業的拉動不言而喻。
      從全球范圍來看,正是由于去年光伏產品價格的急劇下降,致使目前歐洲和日本等國家的光伏發電成本已經可以與其常規能源發電成本相競爭。也就是說,在這些國家光伏發電已經可以實現“平價”。
      就國內市場來看,“十二五”規劃制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光伏裝機容量要達到14GW,但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這一目標的實現很有可能大大提前。去年全國的裝機創記錄地達到了2.9GW左右,讓國內市場一舉成為全球前五大應用市場之一;而今年僅規劃即已超過4GW(地面電站3GW,建筑一體化項目1GW),實際安裝很可能突破5GW甚至6GW。同時,從系統成本的角度來看,“十二五”規劃制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電池組件的成本達到7元/瓦,但今天市場的實際銷售價格已經下降到了5.5元/瓦的水平,低于國家規劃到2015年的成本目標達25%左右。
      因此,我非常樂觀地認為,在價格水平不斷下降的“利好”刺激下,中國“十二五”期間光伏的安裝量一定會遠超過原來的規劃14GW。而預計全球的新增光伏安裝量,也將從2010年的19.2GW/年增長到2015年的46GW/年左右。


      《太陽能發電》雜志:美歐等國家“雙反”、消減補貼等政策的高調彈壓,一度讓行業進退維谷,您怎么看待歐美反補貼、反傾銷和大幅消減補貼背后的動因及對行業的影響?
      李振國:目前歐洲如英國、德國、法國、希臘、瑞士等即將公布或已經頒布新的補助政策中,德國的削減幅度在20%-30%;意大利下半年將不設立大型光伏電站項目登記處,并停止對農業用地大型光伏系統發放補貼;西班牙取消對新建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英國考慮削減55%的補貼。
      歐洲各國相繼下調光伏補貼肯定會對今年全球光伏市場的需求造成影響。不過,由于中國、日本、印度以及南美等光伏新興市場的陸續啟動,歐洲市場需求削減帶來的部分虧缺有望能夠彌補,預計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仍有望實現增長,容量或將達到25GW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歐洲國家補助政策變化的負面預期已經經過了市場一年多的充分消化,加上“平價上網”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成為現實,因此部分國家是否調整補貼政策實際上對市場的沖擊已經不是很大了。
      美國之所以高調“雙反”,意圖很明顯:防止美國光伏業受到中國企業的過度沖擊,以保護其本土企業在下一輪全球光伏建設大潮中的競爭力。已有跡象顯示,美國正在醞釀實施新一輪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建設,以緩解其石化能源危機。也就是說,美國光伏市場很可能將高速擴容,掀起光伏電站建設高潮,這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值得慶幸的利好。
      我認為,美歐之所以消減補貼以及祭出“雙反”手段,是因為不愿意讓中國企業依靠其市場輕易博得高額利潤,同時也是希望為其本土產業創造一個相對從容的發展壯大的良好環境。但我相信,這些非市場手段只能是暫時性的權宜之計。
      最新的統計數據也正在印證上述判斷。目前部分光伏產品的現貨市場報價,已經在第一季度開始上揚,二季度延續上揚態勢。根據我們掌握的信息,目前現貨市場的多晶硅最低成交價已經漲至$27/kg,平均價位則上揚至$29.32/kg;硅片價格也在持續上漲,多晶硅片最低成交價達到$1.15/piece,而平均價格持續上漲至$1.189/piece;單晶硅片平均價格小幅漲至$1.596/piece。


      《太陽能發電》雜志:目前市場上非理性競價一再出現,您如何看待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產業的影響?
      李振國:價格拼殺可以理解。2011年以來,行業雖仍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但較2010年130%的增速已明顯放緩。同時,由于產能嚴重過剩和歐洲市場需求放緩帶來庫存增長迅速,加上全行業現金流日益緊張。因此,為求生存,一些企業不惜低價傾銷庫存產品,以維持企業基本運行。
      盡管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光伏價格的快速下降,但這種方式無法持續。
      我對光伏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兩個判斷:一是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將導致市場需求出現很大的增長;二是未來發電成本的繼續降低將更多地依賴技術進步,也就是電池效率的提升。從這個角度看,轉換效率更高的單晶硅高效電池將有可能成為未來光伏市場的主流。
      必須強調的是,在過去的產業萌芽和隨后的爆發性增長階段,政策開路、資金助力、企業得以高歌猛進,但這樣的短缺經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企業成本控制方面的諸多隱憂。
      我們始終要清醒的是,光伏技術在本質上只能是不停降低“度電成本”。也就是說,整個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方向依然是如何降低成本,以使其性價比能夠接近甚至優于傳統化石能源。因此,光伏產業未來的命運,取決于其性價比是否能夠快速地下降到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水平。而光伏技術面臨的競爭對手,不但包括傳統的化石能源,還包括其它可再生能源。
      光伏產業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微利時代已經到來。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制造成本基本上已經跌無可跌,單純靠擠壓制造成本對系統成本的整體降低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了。出路只有一個,就是提高單位面積電池片的轉換效率,只有從技術上才有可能推動光伏發電成本的大規模下降。
      當下的多晶硅價格,已基本接近其剛性成本,已經沒多少下降空間。如果再強力壓縮成本,必然導致企業邊際效益遞減而邊際成本遞增,將得不償失。根據我們的測算,轉換效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導致的系統成本的降低,相當于多晶硅環節20美元成本下降帶來的系統成本的降低。所以說,提高轉換效率才是產業走向縱深的不二法門。
      相比多晶硅電池,單晶硅電池具有轉換效率高、壽命長的優勢,實驗室最高轉換效率達25%,規模化商用的轉換效率平均也在17.5%-19%,要高于多晶硅的16%-17.5%。
      在太陽能光伏市場爆發的最初幾年,由于電池片產量滯后于需求,投資者大多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并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但隨著產能過剩、技術進步及成本不斷降低,投資者將逐漸傾向選擇品質更優的單晶硅,其市場份額有望逐步提高。
      相對來講,目前多晶硅片企業實際上面臨著比單晶硅片企業更大的壓力。這一方面來自于不斷降低成本獲得競爭優勢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于技術路線選擇的壓力。去年曾被寄予厚望的“類單晶”技術的最終偃旗息鼓,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現實。
      早在2006年我們在開始規劃產能的時候,就意識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是發電成本的降低。因此,當時我們就對行業未來的技術路線進行了縝密的研究,分析了薄膜電池與晶硅電池未來對發電成本的影響,也分析了晶硅電池中單晶電池路線與多晶電池路線,還分析了硅原料的兩種技術路線(物理提純法和西門子法)的優劣,在2009年又增加了對聚光電池(CPV)與晶硅電池的發展趨勢比較。我們最后的結論是,未來光伏發電的主流路線將是單晶硅高效電池。
      同時,我們利用公司在行業內領先的技術能力,自行設計并定制主要的生產設備,集現實的先進性與未來技術前瞻性接口于一體,使我們在五、六年以前定制的設備在今天仍具有行業領先水平,而且這種分拆定制的方式也使這些設備在技術上有很好的保密性,在價格上比同類設備低40%的投資。
      正是由于有比較長遠的考量,所以目前我們才能夠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進而在市場的非理性競爭環境中保持著主動。


      《太陽能發電》雜志:業界一直存在垂直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模式與專業化模式的路線之爭,您認為這兩種路線孰優孰劣?
      李振國: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線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建立在對這個行業深入的研究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能力上。
      我傾向于把太陽能光伏產業定位于制造業,而不是高科技產業。除了產業鏈下游電站設計、建設以及并網運營能歸屬到能源業外,上游原材料、硅片、電池、組件等環節,都屬于典型的制造業。而制造業的發展,必然遵循制造業的內在規律。
      我們認為,凡是人可以制造出來的東西,短缺一定都只是階段性的暫時狀態,過剩才是常態,因此光伏行業未來的競爭格局也一定是充分并且完全的,因此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降低將成為這個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盡管如今這種成本下降對降低系統成本的作用已經不大,但對于企業間的橫向競爭仍非常重要,甚至將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
      正是基于上述判斷,我們在2006年就選擇了電力供應穩定且電價相對較低的寧夏建設生產基地,雖然當時電費在我們的拉晶生產成本中占比僅為2%,但幾年后的今天,這一占比已經達到了16%,而不少同行這部分的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已經超過30%,我們的優勢非常明顯。
      同樣也是基于對未來市場充分競爭的判斷,我們選擇了專業化的道路。因為在我們看來,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沒有企業可以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形成競爭優勢。
      今天看來,我們這種選擇是完全正確的。目前已有相當多的垂直一體化企業選擇逐步放棄其不占優勢的環節,我們也已經與多個垂直一體化企業在硅片生產環節展開了實質性的接觸。
      同時,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我相信產業鏈各環節應該維持一個相對合理的毛利率,這也是我們在多晶硅料供應最緊張的時候,仍拒絕與上游多晶硅供應企業簽署固定價格長單的原因,因為這個固定價格的毛利率設置超過了50%,雖然我們沒有因其遠遠低于當時的市場價格而去獲得超額利潤,但我們也因此沒有背負長單帶來的負擔。


       《太陽能發電》雜志:一場光伏行業的大整合已經在所難免,那么,您認為光伏產業的整合將以什么樣的形式展開?
      李振國:我認為,即將到來的行業整合將是非常慘烈的。為什么這樣說?通常意義上講,產能落后、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往往寄希望于被兼并或者收購,哪怕是打折出售也能最大限度地留存剩余價值。但在中國光伏產業,由于產品品類差異、技術路線分野、地域布局局限、銷售渠道有別,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被收購兼并的價值,只能等待死亡。
      簡單地講,整合將呈現金字塔的形式展開:最后剩下的上游企業數目會很少,中游企業其次,下游企業數量則相對多一些。因為,越是靠近下游終端市場,企業的分散度越大。由于運輸成本、地域差異和客戶的多樣性因素,電池、組件和系統集成企業的數量會保有一定的規模。
      實際上,在我個人看來,隨著產業規模的壯大,目前已經進入光伏行業的國內企業,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具備做好垂直一體化的能力。這已經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加強優勢環節、剝離或者削弱弱勢環節是很多做全產業鏈的企業當下進行的取舍策略。否則,將尾大不掉、進退失據。
      在硅棒和硅片這個環節上,我估計,現有的數百家企業最終存活下來的可能也就20家左右。
      而越是接近產業的上游,整合會越激烈——最慘烈的整合必將發生在上游多晶硅企業之間。業內現有的多晶硅公司可能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能生存下來。
      當然,有政策背景和資金優勢的大型央企可能情況特殊。市場可以容許這些企業多虧一段時間,甚至有條件勉強支撐一兩年,這樣便可以留出相對充足的時間調整戰略、整固基礎、積累優勢,但最終是否能活下來還是要靠核心競爭力說話。也就是說,優勝劣汰是行業整合的必然結果,央企也不例外。

     

     

     

     

     

     

     

     

     

     

     

     

     

     

     



    作者:楊六超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admin

    太陽能發電網|www.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最新欧美一级视频|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毛片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98|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三级免费黄录像| 在线黄视频网站| 97精品人人妻人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里番无修旧番6080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四| 精品视频久久久|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添网站|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极品少妇伦理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成品网站nike源码1688免费| 三个黑人上我一个经过| 李宗60集奇奥网全集| 五月激情综合网|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2019天天干夜夜操| 国产午夜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边打电话| 免费a级在线观看完整片| 欧美大交乱xxxx|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护士撩起裙子让你桶的视频 | 青青青激情视频在线最新|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