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六盤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六盤水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公開征求意見稿)提出,積極推進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發展并舉,推動盤州、水城等一批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打造六盤水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在產業園區廠房、物流中心、學校、醫院、居民建筑等可利用建筑屋頂
(九)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堅持系統觀念,實施重大生態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升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和質量,強化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固碳作用,增強地質碳匯活力。
1.強化生態碳匯功能
科學評估生態碳匯潛力。開展森林、灌叢、草地、濕地、農田等生態系統碳儲量本底調查和碳匯評估,準確量化全市生態系統固碳速率及潛力。建立涵蓋典型森林、灌叢、草地、濕地、農田等生態系統碳庫動態的長期監測網絡。科學預測評估全市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及其演變趨勢,估算2030年、2060年全市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
持續鞏固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穩定現有森林、草地、濕地、土壤等的固碳功能。加強林業草原資源分類保護,建立“天空地”一體化林草防災減災預警監測體系。完善草地、濕地的保護與管理制度體系。圍繞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配合申報實施南北盤江生態保護帶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工程,筑牢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
穩步提升生態碳匯增量。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大力推進退化林修復、低產林改造、森林撫育和林下經濟發展,推廣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持續提升森林質量并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強草地生態保護,開展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和圍欄封育等措施,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整體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減少濕地溫室氣體排放并提升固碳能力。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建立獼猴桃、刺梨、茶等特色作物的標準化種植管護與增匯基地,提升生態農業碳匯。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2050萬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蓋維持在62%以上,森林碳匯功能穩步增強;濕地面積穩定在12.26萬畝以上,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牽頭單位: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
結合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部署,推動長江、珠江流域青山工程;開展重點區域礦山復綠、退化植被與土壤修復,在南北盤江生態保護帶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示范小流域。積極開發碳匯項目,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現“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市生態環境局〕
2.增強地質碳匯活力
科學評估地質碳匯潛力。組織有資質單位科學劃分市域地質與環境類型,研究六盤水當前區域地質碳匯潛力,摸索全市地質碳匯潛力變化和空間分布特征,探索不同措施對地質碳匯的可能影響。〔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提升地質碳匯能力。大力發展巖溶增匯技術,提高碳酸鹽巖溶蝕速率、促進無機碳向有機碳的轉化,增加更趨于穩定的巖溶土壤碳庫。研發完善增強玄武巖風化和人工硅酸鹽礦物材料(脫硫石膏、爐渣、鋼渣、礦渣、建筑垃圾等)風化新技術,增強地質過程凈碳匯能力;實施地質固碳增匯工程技術與生態和農業固碳增匯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協同增匯示范工程,利用人工增強地質碳匯技術,結合增加森林覆蓋、植被正向演替、土壤改良等生態系統結構調整和生態農業措施,提高巖石礦物風化溶蝕能力,實現地質—生態—農業綜合碳匯能力提升。〔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石漠化治理固碳增匯。提升石漠化治理措施的系統性與集成性,探索“立地+需求”的石漠化治理模式,總結推廣典型案例和治理經驗。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不同的石漠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科學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十)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把建設美麗六盤水轉化為全市人民自覺行動。
1.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市、特區、區等各級政府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全國低碳日、全國節能宣傳周、貴州生態日等重要時節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倡導生態文明行為。通過新聞媒體加強雙碳政策的宣傳教育。每年適時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宣傳活動,每季度開展一次生態文明宣傳志愿服務活動,安排志愿者走進社區和鄉村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各市(特區、區)建設1-2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示范基地。〔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
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導綠色出行,大力發展城鎮公共交通,完善鄉村客運網,推進多種交通方式一站式“零換乘”無縫銜接。落實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大幅提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占比,新增或更新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比例不低于80%。加快公共場所、社區和鄉村的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財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綜合執法局)、市稅務局〕
3.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以全市規模以上火電、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煤化工、水泥等“兩高”行業企業為重點,引導企業開展能耗情況、碳排放情況自查,支持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動企業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鼓勵企業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要按照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督促引導企業自覺履行生態環保社會責任。圍繞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系統優化、運行管理等方面,在各重點行業分別打造2-3家能耗標桿企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4.強化干部教育培訓
創建市、特區、區各級雙碳工作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建立黨員干部雙碳工作教育培訓常態化制度,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以及雙碳行動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培訓內容。每年選派領導干部參加相關培訓班次學習。各地各單位要采取集中學習培訓會、專題講座等形式,每年至少開展1次干部集中學習培訓,將干部參加教育培訓情況作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參考。各級主要領導干部每年至少參加1次集中培訓學習。〔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十一)各區市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
在全市“一盤棋”工作機制下,各市(特區、區)按照統一部署,結合本地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稟賦,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因地制宜推進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科學合理制定有序達峰目標,協調聯動推進碳達峰。
1. 鐘山綠色新型城鎮化〔牽頭單位:鐘山區人民政府〕
打造全省市域低碳發展示范區。著力打造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全國現代服務業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省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全省市域治理現代化示范區。煤炭、電力、鋼鐵、建材產業做大轉優轉強。打造低熱值煤示范利用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廢鋼加工利用、富余煤氣熱電聯產、城市供熱、轉爐鋼渣等一體化模式。加快建設綠色氫能源基地。推進新興產業擇優發展,發展新型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應急產業、現代紡織業、特色食品加工業和以服務業為重點的數字經濟。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會展、中介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與煤炭、電力、冶金、建材、制造業、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山地特色旅游業,加快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脫貧地區鄉村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提升,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守“生態紅線”底線,加強主體功能區布局,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水生態建設工程、綠色產業建設工程等三大生態建設工程,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固碳功能,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2. 六枝轉型升級先導區〔牽頭單位:六枝特區人民政府〕
打造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先導區。全力打造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先導區、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示范區、國際山地康養旅游創新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構建高質量工業新體系。重點構建以“煤—電—化”“煤—電—材”“煤—電—熱”一體化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搶抓鋰電新能源產業政策機遇,加快鋰資源勘查開發,培育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打造貴州重要鋰電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高起點、有選擇地承接紡織業、農產品加工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倉儲物流、物聯網、健康醫藥、文化旅游產業。
大力發展高效山地現代農業。集聚發展茶葉、獼猴桃、肉牛、刺梨等產業,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林下養殖等林下經濟。圍繞“旅游+”“+旅游”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牽引帶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圍繞生態食品加工、有機農產品開發,建成區域引領、輻射全省的生態農業發展集聚區。深入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化三岔河和北盤江流域河道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模式創新;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大力實施生態修復重大工程,不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功能。
作者: 來源:六盤水市發改委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