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市場越來越火熱了。日前召開的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現場,火爆程度超出往年。開展當天的首鋼園外,觀展的人群排起很長的隊伍。據會議主辦方統計,展會前兩天累計入場人數突破11萬,300余家儲能企業參展,共舉辦了30余場主題論壇。在由寧德時代(300750.SZ)、陽光電源等六家企業命名的展館內,到處可見交流攀談的人士
除一次調頻外,儲能還有現貨市場收益。據鄒鵬介紹,2022年山西現貨市場峰谷價差約為0.6元/kWh,以10萬千瓦獨立儲能項目進行測算,若有4小時的充放電,一充一放能賺24萬元。除檢修時間外,一年按250天運行天數測算,一年能有6000萬元現貨市場收益。
“一次調頻+現貨”的模式,將給新能源配儲新的盈利方向轉型提供了參考。
儲能在電力系統及輔助服務等不同環節,會產生不同的應用價值,包括容量價值、功率價值、備用價值等。在此過程中,儲能可以通過峰谷套利、基本容量、輔助服務(調峰、調頻、黑啟動)、需求側響應等方面獲取收益。
其中,輔助服務有固定補償和市場化補償兩種形式,固定補償一般按照各省電力輔助服務管理實施細則等規定的標準獲取收益,市場化補償則按照地區輔助服務市場運營規則獲取市場化收益。
畢馬威分析指出,根據“誰提供、誰獲利;誰受益、誰承擔”原則,輔助服務補償應當由發電側和用戶側共同承擔。但目前國內電網側輔助服務成本還難以傳輸到用戶側,在一定程度可能會限制輔助服務市場的發展。
田龍虎認為,未來儲能電站的發展方向,應多以電網側集中獨立共享電站的形式出現,同時加快推進電源側儲能改造,使其真正參與到市場交易中。
“儲能行業要加強規劃,發揮電網公司平臺作用,加強現貨市場模擬系統的研究,多元化挖掘儲能行業的發展潛力等。”田龍虎稱。
田慶軍也呼吁,一是希望儲能能夠從大電網集中控制,發展到新能源電力企業分散控制,二是希望包括電力現貨交易等信息和數據相對透明;三是希望政策具有連續性,朝令夕改增加了已落地項目的風險;四是建議儲能項目在驗收并網環節嚴格標準,避免魚目混珠。
不少與會者認為,儲能行業正處于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的關鍵期,從底層商業邏輯到項目落地運行,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頂層設計、電網公司、新能源企業、儲能企業、用戶側等多方主體共同摸索。
作者:王勇 來源:界面新聞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