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改名為“弘元綠能”未能刺激上機數控(603183.SH)股價回升。上機數控近日發公告,公司已從設備制造企業逐步邁向光伏產業鏈一體化企業,其證券名改為弘元綠能。與公告日相比,4月18日收盤公司股價僅微漲1.5%,4月19日再大跌3.18%,收報99.68元/股。自2022年以來,根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弘元綠能累計宣布466
公開信息顯示,當前主流的電池技術PERC,量產效率已經接近理論極限24-24.5%,因此光伏技術變革的方向將從P型轉向N型,比如Topcon、HJT、XBC等,轉化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目前布局的企業包括晶科、晶澳、天合、通威、中來等,根據國海證券統計,行業里已經在建和籌建中的新產能有大約183GW。
2022年8月弘元綠能宣布在徐州投建年產24GW的TOPCON、異質結等N型電池產能。“這一產能并不算小。弘元綠能對電池片技術路線的選擇,技術儲備、研發實力等均考驗這一上市公司。當前頭部光伏企業的技術相差并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成本最為關鍵。但企業追求的一體化效益只是一種產業優勢、一種規模化優勢,并非真正的技術性優勢。這種優勢在一兩年內得以釋放,但未來兩三年后更考驗企業的是技術迭代能力。如果弘元綠能在技術上的升級與迭代能力不能持續跟進,追求規模化未來或成為一種負累。”祁海珅說。
以協鑫系為例,過去多晶硅和硅片產量曾是世界第一,其將大量資本押注在多晶硅和電站項目上,在行業風向突變的時代洪流中,反而成為極大的資產負擔。2018年以來保利協鑫連年虧損,負債也高達數百億元。祁海珅解釋,當前保利協鑫也在進行騰籠換鳥的動作,不得不押注顆粒硅和新型電池。
反觀隆基綠能,僅單晶硅和多晶硅的PK,成就了隆基綠能這一小企業,押注單晶硅,則成就了其市值從幾十億元到數千億元的跨越。截至2023年4月17日其市值達3004億元。
“因此,技術路線的差異,選擇錯誤就會產生很大的變數。”祁海珅對界面新聞表示。
弘元綠能內部人士則對界面新聞表示:“在技術層面上,公司2004年就進入光伏行業,在這一領域已深耕多年,技術儲備也是較為完善的。在電池片領域,有一部分技術源自于電池片設備,公司投建電池片也不是特別有難度。”
邁向終端市場是對是錯?
從上游到下游,弘元綠能欲要50億元投建16GW光伏組件。“16GW的投建規模并不算小。”祁海珅說。
弘元綠能投建規模赫然可和前十大出貨廠商相PK。數據顯示,2022年TOP 10組件出貨量約252GW,頭部四家企業單家出貨量已高達40GW以上;與第5名開始的廠家出現20GW以上的落差。第5-7名廠家出貨量約在10GW以上,而8-10名廠家出貨量在8-10GW。
建得起來,產品是否又能賣得出去?
“未來終端市場開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組件企業向上進行一體化拓展相對容易。但上游企業向下延伸,尤其是向終端市場延伸尤其困難,連客戶都沒有產品又賣給誰?除非公司組件成本特別低,或是組件質量特別好。”前述新能源投資總監告訴界面新聞。
在祁海珅看來亦是如此:“光伏組件這一市場尤為考驗公司的銷售渠道、品牌影響力及綜合布局能力。弘元綠能過去的銷售模式是ToB,但組件市場有ToC的成分。在國內市場,在分布式光伏領域,包括戶用分布式和工商業分布式是很考驗公司的品牌滲透能力,即渠道建設能力。在集中式地面電站,考驗公司的人脈與資源的整合能力,即與幾大電力集團相關的大型投資機構的資源整合能力。”
以上能電氣(300827.SZ)為例,過去上能電氣的儲能市占率全國第三,但如今被固德威和錦浪科技遠遠甩在身后。前述新能源投資總監說,“背后的原因則是其受困于海外市場。想做做不起來,因為品牌積累并非一日之功。”
想要在組件市場上發力,弘元綠能還需要做的一件事是大力招人。畢竟截至2021年末其銷售人員僅為31人,而前十大組件出貨公司,銷售人員動輒數百上千人,以天合光能為例,其銷售人員近1100人。“管理能力是其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前述新能源投資總監對界面新聞表示。
弘元綠能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公司在考慮各項投資的時候,都經過市場調研并做了一些摸排,企業會有一些意向客戶才會去推進這一項目。”
資金能否跟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也需真金白銀購入。
在一體化道路上狂飆,無論是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超460億元的投建,還是人員的擴充,亦或長年累月的技術迭代,資金是弘元綠能無法繞開的挑戰。
當前公司賬上貨幣資金遠遠無法支持其長期擴張。2022年前三季度賬上貨幣資金不足39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不足32億元,有息負債率68.26%,總負債約112億元,這意味著需償付利息的債務規模達76億元,值得慶幸的是負債均為長期負債。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入達175億元,同期銷售商品收到現金為78.74億元,這意味著55%的營收還是“欠條”。
與此同時,與財大氣粗的一線光伏巨頭相比,弘元綠能還有不小差距。通威股份賬上貨幣資金超270億元、天合光能賬上貨幣資金超160億元……
弘元綠能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組件和徐州電池片項目,均是由政府來代建廠房,公司只是投一些設備,對我們而言資金占用并不大。在硅料項目投資上,公司已推出定增,目前上交所已初步審核通過,在等待證監會的審核。”
“同時,在資金層面,公司各個產能產線投產后就會產生銷售,進而帶來營收,這就會帶來活的現金流。其次對照其他光伏企業而言,我們的資產負債率在行業中是相對較低的,且沒有短期負債。所以公司整體現金流是比較健康的。”
今年3月,弘元綠能發布2022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預案,欲定向募資58.19億元,募集資金用于“年產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公司稱,其建設周期為2年,項目達產后可形成年均營收約34億元、年均稅后利潤約6.13億元,內部收益率約22.68%
更需注意的是,能為公司帶來真金白銀的硅片業務也迎來一線巨頭的擠壓。
作為210大尺寸硅片的主力生產商,硅片讓弘元綠能營收突破200億元大關。2022年上半年單晶硅貢獻了97%的營收。不過這一快速增長的勢頭是否還能持續?曾堅守182尺寸的硅片一哥隆基綠能,近期也殺入210尺寸領域。近期隆基綠能披露了硅片的生產型號,210尺寸赫然在列。
前述新能源投資總監對界面新聞表示:“之前隆基綠能未涉足210尺寸的硅片,將這一市場拱手讓出。作為全球硅片老大,一旦隆基綠能涉足其中,未來弘元綠能在210尺寸上的市場份額或被擠壓。弘元綠能硅片一片大好的前景并不穩妥。作為弘元綠能帶來核心營收、創造現金流的業務不穩,即一旦基本盤中的一環崩了,從硅料到硅片、從電池片到組件的投資,整個多米諾骨牌全都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