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火爆不能掩蓋一切問題,儲能到了必須思考下一步如何走的關鍵時期。
在李安導演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伊拉克戰場上的英雄士兵比利·林恩受邀在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中登場。經歷了華彩斑斕的表演、毫不吝嗇的贊譽之后,比利·林恩卻在榮譽和夸耀中陷入了迷茫和困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局面下尋找到正確的
新玩家4月18日,一家名為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成立,引發能源行業關注。據五糧液內部人員透露,目前集團確實在考察新能源在領域,主要是光伏、儲能方面,集團很看好這個領域,跟國家的目標、方向一致。
五糧液這是本輪儲能火爆熱潮中,眾多跨界入局者中比較知名、有話題的一個。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30多家A股上市公司跨界儲能,包括美的、格力、小米等國民企業,涵蓋了家電、互聯網、紡織、環保、教育等各個行業,而這份跨界名單還在不斷擴充之中。
一時間儲能市場百舸爭流,大浪淘沙。儲能市場的玩家們既有老牌的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又有擴展儲能業務的風光企業,如天合光能和遠景能源;還有傳統的發電和電網企業,如三峽集團、南網儲能等;現在,還要加上數量龐大、跨界而來的新玩家們。
盡管儲能市場廣闊、潛力巨大,但新玩家們如何適應變換莫測的市場環境并成功立足,還是成為了行業內關心的重點問題。不少專業人士認為,未來三年或一段不長的時間內,行業就要經歷一波洗牌。艾比森(主營LED業務的跨界新玩家)董事長丁彥輝預計,未來95%儲能企業會死掉,但他進軍儲能的決心依然不變。
新玩家尚且如此,耕耘儲能市場多年的老玩家們自然更是深有體會。
“每一個儲能企業都要找到自己的獨特的打法或者優勢,這一點非常重要。要搞清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廈門科華數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曾春保說。
老牌能源企業往往會選擇依托自身優勢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比如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從電芯拓展到儲能系統集成,開啟產業鏈中下游領域的“征戰”;一大批逆變器、變流器企業依托電力電子技術方面的優勢,成為儲能集成商的主力,輕易不涉足電芯制造;風光主設備制造商個各顯神通,有的充分發揮自身資源拓展優勢、有的則通過研發并購等方式實現技術整合。
4月,特斯拉上海儲能工廠落定,更是可能為國內儲能市場帶來一股“西風”。在國際儲能市場上,特斯拉已經在戶儲和大儲領域頗有建樹。
新玩家大多選擇自己獨特的打法,擅長依托現有資源稟賦切入了儲能細分領域,例如手機巨頭小米在to c電子產品市場具有強大的品牌形象和技術積累,因此選擇消費品儲能和戶儲。2022年9月,小米發布了米家戶外電源 1000Pro和米家太陽能板100W等產品,意味著小米正式入局便攜式儲能賽道。另外小米還通過投資充電樁獨角獸富特科技、戰略入股智能微電網公司上海快卜等舉措快速擴展用戶側儲能版圖,其光儲充檢一體化框架已經初具雛形。
家電巨頭美的于2020年以7.4億元拿下合康新能源實際控制權后,又于2022年10月通過“定增+委托表決權”的方式,拿下科陸電子的控制權。在兩家公司已有的儲能積累加持下,美的現可參與儲能項目全產業鏈的業務環節,依托遍布全國的銷售網以及龐大的工廠樓宇資源,未來美的有望在儲能特別是工商業和戶儲領域實現業務大爆發。
“儲能的發展符合國家政策、能源發展趨勢,一定吸引各種類型的企業參與其中。不同行業、風格企業的參與儲能產業發展是有好處的。”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儲能產品線總經理趙亮亮對《能源》雜志記者說,“它們可能會結合自身特點、優勢,更多地開發國內相對薄弱的工商業儲能、戶用儲能。讓更多的行業與儲能進行結合,會讓儲能擁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路徑。”
當然更多的入局新玩家現在還只是處在“圈地”階段,未有實質性的成果展現。在CNESA秘書長劉為看來,“數以萬計的儲能企業集中成立雖給儲能行業帶來了新生力量,但不可回避的是,大部分新玩家對儲能技術、解決方案、商業模式的理解還遠遠不夠。”
2022年10月9日,芝麻糊第一股黑芝麻公告稱,公司擬對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資5億元,增資完成后,公司持有天臣新能源59.09%股權。目前,天臣新能源正在進行南京生產基地的生產廠房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尚未有鋰電池產品銷售。
1天之后,深交所就向黑芝麻下發關注函——“結合鋰電池組件當前的行業發展現狀、市場競爭格局、行業壁壘、核心技術、你公司主營業務等因素,說明你公司是否存在‘蹭熱點’的情形?”
“蹭熱點”3個字無情揭露了當下一大批所謂的儲能新玩家的真實面目。
儲能行業并非沒有門檻,作為儲能產業鏈的技術和價值核心,儲能電芯在產品認證、銷售渠道、技術研發方面存在較高的行業壁壘。跨界而來的各方勢力想要跨過“護城河”、做出差異化,需要面對不少挑戰。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認為:未來儲能行業的競爭會愈發激烈,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僅僅靠簡單集成的企業不可持續,最終活下來的一定是具有技術能力的企業。
回首“老大哥”光伏產業的興衰史,占據技術、補貼、市場、貿易保護等先發優勢的歐美企業黯然退場,而中國的光伏企業卻可以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形成全產業鏈的主導,說明企業競爭取勝的關鍵,絕不是依靠政策風口跑馬圈地,而是在于企業能否用技術穿透全產業鏈,形成技術與產業的協同創新,從而在殘酷的“黑暗森林”中進化出可持續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儲能市場火爆的當下,以鋰電池為主導的電化學儲能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4月7日,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3)在北京開幕。這場為期3天的展會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的觀眾,會場內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在各家企業紛紛展現新技術、新解決方案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已經開始顯現。“目前儲能市場的繁榮是毋庸置疑的。但技術上來看,電芯、解決方案,都開始有一點同質化的趨勢。”趙亮亮說,“如果技術方案同質化,那么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應該努力維持市場的平衡。”
然而就像我們總是在批評資本逐利,企業自發性的約束也是稀缺的好品質。在2023年碳酸鋰價格暴跌、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振的背景下,儲能上游成本快速下降,這直接刺激了一部分企業重拾“低價競爭”的策略。
4月21日,新華水電2023年度磷酸鐵鋰電化學儲能系統集中采購中標候選人公示,其中0.25C(4h)儲能系統的投標價格最低已經達到了1.03元/Wh。
大批新玩家的入局和上游成本的驟降,成為新一輪低價競爭的直接導火索。但從《能源》雜志的多方調研來看,儲能企業普遍認為價格的波動最終會走向平穩。產業長遠的發展還是考驗技術實力。
在鋰電池行業天花板初現,市場愈發細化的情況下,行業也在呼喚更多的新技術。在政策全力支持的新型儲能中,鋰電池儲能也只是冰山一角。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等新技術企業也在蠢蠢欲動。這批新玩家的未來潛力也不可小覷。
作者:范珊珊 武魏楠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