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光伏上市公司而言,對碳排放進行全鏈條管理,切身踐行ESG理念尤為關鍵。
伴隨著氣候變化風險加劇,適應氣候變化需求迫切。近年來,全球密切關注新能源產業發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發布了《阿聯酋共識》,提出重要的“三倍目標”,即呼吁各國在2030年前實現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全球能效提高年均速率增加至兩倍。
202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我國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其中,光伏發電作為國家布局的重要新能源產業,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光伏發電已超越水電成為我國裝機規模第二大電源形式,僅次于煤電,在可再生能源中排名第一。2023年12月1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1-11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其中,2023年11月光伏新增裝機21.32GW,1-11月光伏累計新增裝機163.88GW。
光伏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掌握產業鏈、供應鏈的絕對優勢。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目前A股光伏上市公司(wind概念類)共86家。截至2024年1月17日,已披露2022年ESG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的光伏公司共39家,披露率45.35%,分別為:中信博、中來股份、正泰電器、浙江新能、銀星能源、億晶光電、易成新能、陽光電源、協鑫集成、先導智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特變電工、TCL中環、蘇州固锝、雙良節能、山煤國際、南網能源、南玻A、明冠新材、邁為股份、隆基綠能、林洋能源、金開新能、晶盛機電、晶科能源、精工科技、晶澳科技、吉電股份、嘉澤新能、弘元綠能、橫店東磁、航天機電、海優新材、固德威、福斯特、福萊特、東方盛虹、愛旭股份。
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綠電需求日益高漲,光伏發電能夠實現無污染、零排放供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新能源產業。
雖然光伏發電可以真正實現零排放、無噪音、無污染,但在光伏制造產業鏈中,有不少生產運營環節會產生碳排放,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如上游硅料硅片、中游電池組件、下游電站建設和運維等環節,都需要嚴格把控碳排放。因此,對光伏上市公司而言,對碳排放進行全鏈條管理,切身踐行ESG理念尤為關鍵。
為研究了解光伏行業ESG概況,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總市值與營業收入為參考選出A股8家光伏龍頭企業:隆基綠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TCL中環、福萊特、晶澳科技、協鑫集成、陽光電源。
三家頭部光伏企業披露價值鏈碳排放
統計顯示,在環境方面,截至2022年為止,8家上市光伏企業均披露了碳排放情況。在社會方面,共有3家光伏企業(通威股份、TCL中環、隆基綠能)年度公益捐贈總額超過千萬元,其中通威股份2022年度捐贈總額超過第二名兩倍多。在公司治理層面,6家光伏企業董事會女性占比超過全國平均值,可見新能源企業對于性別多元化議題的重視。
ESG報告中,環境方面,碳排放是重點關注對象。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8家光伏企業中,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排在前五名的企業,分別是隆基綠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TCL中環、福萊特。
雖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位居前列,但其中的隆基綠能、晶科能源,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范圍1+范圍2)排名第六的晶澳科技,是8家企業中披露了其他間接排放量(范圍3)數據的企業。這意味著,三家企業已經對上下游供應鏈環節產生的碳排放進行了碳足跡的量化追蹤,并攜手供應商共同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
報告顯示,2022年,隆基綠能發起了“供應鏈綠色伙伴賦能計劃”,幫助供應鏈伙伴 建立企業碳管理體系,計劃到2023年實現超過200家供應商伙伴響應,超過500人次參與賦能培訓課程學習,超過50家供應商伙伴開展碳盤查,至少10家供應商伙伴制定科學減排目標。晶澳科技兩家硅材料供應商均完成碳足跡認證,公司積極探索綠色包裝與包材的回收利用,并對廢棄光伏組件進行拆解回收。晶科能源對供應商進行了專業化培訓和經驗分享,并推動供應商開展環境自評、開展供應鏈減排行動計劃。
實際上,不僅是這三家企業關注綠色供應鏈問題,大部分企業的ESG報告均提及要幫助供應鏈伙伴科學減排。陽光能源在報告中披露,2022年,公司對74家供應商可持續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和回收,并對其中15家開展產品碳足跡調查。TCL中環在2022年公司共對71家供應商進行碳培訓,同時選取涉及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58家供應商作為綠色供應鏈建設的首批試點收集“綠色信息”。此外,通威股份、福萊特、協鑫集成等企業均將ESG領域相關議題融入供應商篩選、評價考核體系中。
除了對碳排放數據的披露,為應對氣候變化,8家光伏企業都進行了與氣候相關的組織建設,定期審閱評估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與機會,部分企業將氣候風險整合至公司風險管理流程,或是建立碳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開展氣候相關合規性評估。此外,隆基綠能、陽光電源、通威股份、晶科能源還在ESG報告中設立了詳盡的應對氣候變化落地行動表。
其中,隆基綠能承諾以2020年為基準,2030年運營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下降60%,在2030年采購的每噸硅料、每瓦電池片和每噸玻璃的碳排放強度相比2020年下降20%。陽光電源承諾到2028年在全球制造和運營中使用的電力100%為可再生能源。通威股份力爭2025年實現碳排放強度相比于2020年下降19.5%,2030年前實現運營層面碳中和,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在2023年開展范圍3碳盤查。晶科能源承諾到2030年能源管理系統部署到公司所有運營環節,計劃到2025年實現所有工廠和全球運營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前實現價值鏈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針對推動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進行低碳轉型方面,COP28大會期間,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隆基綠能最主要的任務是把光伏技術、制氫技術做得更好,能夠為能源轉型貢獻更大的力量。隆基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讓生產環節變得特別清潔。要構建綠色生態鏈,讓隆基的供應商的產品是綠色的。
過去幾年,隆基已經連續三年舉行了綠色供應鏈大會,給供應商施加推動力和壓力,讓他們進行綠色轉型。同時,隆基還會給供應商進行培訓,特別是小的供應商,教他們如何進行綠色發展、綠色認證等。從目前來看,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要擴大覆蓋面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提高綠電占比已成必然選擇
在企業開展ESG治理的過程中,綠電、綠證是其實現用電結構低碳轉型過程中不得不提及的概念。
綠電,指的是在生產電力的過程中,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或趨近于零,因相較于其他方式(如火力發電)所生產之電力,對于環境沖擊影響較低。目前,綠電的主要來源為太陽能、風力、生物質能、地熱等。而綠證,是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是消費綠色電力的一種證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上述8家光伏企業在自身用電能耗上,均提出了提升綠電(或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的目標。其中,不少企業還披露了2022年度綠電用量情況。
根據統計,通威股份、隆基綠能、陽光電源以及晶澳科技在各自的報告中明確披露了2022年度綠電用電占比,分別為81.73%、47.18%、45.00%、27.00%。此外,TCL中環披露了可再生電力用電量,對比其用電總量,其綠電占比計算為0.75%。值得一提的是,隆基綠能還公布了其在2022年度因使用綠電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429288tCO2e。
對于綠電的使用已經成為各企業在披露關鍵績效時的一項重要指標,這關乎各企業低碳運營的效果。
對于各企業而言,綠電的來源不外乎自供自給、外購這兩種形式。尤其是自供自給,已經是各光伏企業的“標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旗下各生產基地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是上述光伏企業實現綠電自發自用的主要形式。2022年度,晶澳科技揚州基地12.75MW分布式電站項目陸續投入使用,發電量用于基地工廠內生產及辦公使用。在這一年,該基地前三期光伏電站合計生產綠電1250MWh,且隨著第四期的投入使用,其每年綠電發電量預計可達9500MWh,有效實現電力成本的降低和低碳化轉型。
據悉,可再生能源發電預計覆蓋未來70%的能源消費,但還有30%左右依然需要依賴化石能源,如鋼鐵水泥、航空運輸、遠洋貨輪等領域。如何在這些綠電覆蓋不到的領域實現深度脫碳?隆基綠能認為,氫能就是這30%能源領域深度脫碳的最佳解決方案,基于此,提出了“綠電+綠氫”戰略以實現全球凈零排放。在COP28期間,李振國分析了目前綠氫的發展前景以及氫能在全球各大洲的發展潛力。李振國表示,實現綠氫制造過程中的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化是當務之急。其中最關鍵的一環是降低綠氫生產中的電力成本并且使用綠色電力。
在協鑫集成的ESG報告中,該企業明確提出“通過安裝光伏,提高綠電使用比例”、“購買綠電”。在TCL中環的報告中,該公司在2022年度首次披露可再生電力用量,并同樣表示要改變用能建構,減少化石能源使用,提升綠色電力使用比例。
可以看到的是,在生產基地廠商鋪設光伏發電板,是光伏企業提高綠電用量的常規操作。與此同時,部分企業也已經開展綠證購買的工作。
陽光電源在其報告中介紹,2022年度,該公司通過購買國際綠證抵消碳排放10265.40噸,取得較為明顯的減排效果。通威股份則在其報告中稱,該公司積極參與中國綠色電力證書交易,2022年度交易綠色電力證書35萬張,銷售收入近千萬元。
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國已經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開展綠電綠證交易、消費綠色電力。
202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提出對全國風電(含分散式風電和海上風電)、太陽能發電(含分布式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常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海洋能發電等已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產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這一政策被視作宣告了綠證時代的正式來臨。
“綠色電力市場建設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北本╇娏灰字行男履茉唇灰撞扛敝魅螐堥J為,綠證核發全覆蓋將能破解過去綠證核發受限的問題,進一步促進綠色電力市場規模的擴大。
技術創新打造綠色低碳產品
光伏企業致力于用清潔的技術與產品,推動全球能源變革和綠色低碳發展。因此,光伏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打造的綠色產品至關重要,此類產品不僅生產制造過程低碳環保,并且能夠助力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在這方面,8家企業均致力于科技創新,以及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的發展。其中,隆基綠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協鑫集成表現出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些年來,光伏企業的研發費用持續增加。以2023年前三季度為例,TCL中環、陽光電源、隆基綠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福萊特、協鑫集成這8家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達到19.14億元、17.42億元、16.13億元、11.75億元、10.52億元、8.31億元、4.89億元、1.31億元。
報告顯示,在各事業部研發中心的基礎上,隆基綠能于2022年7月建立隆基中央研究院。此外,引入跨行業技術人員,成立“創新開拓小組”,專注探索研發“光伏+”多能互補能源系統方案。截至2022年底,公司整體研發人員為4036人。目前,隆基不斷拓展光伏在工業企業中的應用場景,通過搭建友好型光伏電站方案、源網荷儲方案以及多能互補方案,助力電力行業實現碳中和。同時,隆基也為戶用分布式用戶提供了標準化戶用光伏、多場景戶用光伏和全新升級的“隆基向日葵”等解決方案,并探索“光伏+”綜合利用模式,打造綠色產業新場景。
晶科能源亦利用清潔能源技術助推綠色低碳發展。截至2022年末,公司研發中心擁有15個省級科研平臺和1支省級創新團隊,累計授權專利4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80余項。截至2022年末,晶科能源累計22次打破電池效率和組件功率的世界記錄,在過去2年里已連續7次打破N型TOPCon電池的世界記錄,最高轉換效率達26.4%。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創新的光伏技術和光伏產品,晶科能源不斷拓展光伏技術多元化規模應用場景,積極布局光伏建筑一體化、光伏制氫、儲能等領域。例如,晶科能源光伏建筑一體化就助力迪拜水電局新總部大樓達成了零碳目標。同時,晶科能源還進行了“農光互補”和“光伏治沙”等措施,“農光互補”將光伏產品與農業種植、生態養殖等相結合,既可實現綠色無污染發電,又能滿足種植、養殖需要,“光伏治沙”則通過建設風電光伏大型基地項目,把荒漠地區改造成綠洲和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同時起到固沙治沙的作用。
與之相似,通威股份也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推動能源變革。通威股份2020-2022年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約為10.35億元、20.36億元和44.01億元,研發投入近三年持續增加。
自2020年始,通威研究出了“TNC”電池技術,為新一輪的行業發展周期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TNC電池量產轉換效率已超25.4%,真正實現高發電增益。截至2023年上半年,通威股份TNC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提升至 25.7%(未疊加SE技術)。該公司THC中試線已完成雙面納米晶技術開發,當前最高轉換效率已達到26.49%。此外,該公司在背接觸電池、鈣鈦礦/硅疊層電池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積極進展。其中,P 型TBC研發批次效率達到25.18%,N型TBC最高研發效率達到26.11%,鈣鈦礦/硅疊層電池效率達到31.13%。
在同樣不斷提高光伏產品技術轉化率的同時,晶澳科技同樣也在積極踐行綠色制造,打造綠色低碳產品。截至2023年2月,晶澳科技6個基地已被列入工信部“綠色工廠”名單。
截至2022年,該公司所有主流產品均通過法國Certisolis碳足跡認證,182 型主流產品均獲得意大利EPD (Environment Product Declaration) 環境產品聲明,核心技術“高效PERC單晶電池及組件技術” 入選國家發改委《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0)》,多款產品入選工信部首批光伏電池組件“綠色設計產品”。
2023年11月,晶澳科技旗下多系列產品通過法國權威機構Kapstan順利完成挪威和意大利EPD(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環境產品聲明,并在兩國EPD系統上完成了注冊。這意味著,該公司在產品生態設計、碳足跡減少、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做出的積極努力再次得到認可。
截至2022年,公司所有主流產品均通過法國 Certisolis 碳足跡認證,182型主流產品均獲得意大利EPD(Environment Product Declaration)環境產品聲明,核心技術“高效PERC單晶電池及組件技術” 入選國家發改委《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0)》,多款產品入選工信部首批光伏電池組件“綠色設計產品”。
晶澳科技還在光伏電站開發建設及運營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解決方案,用綠色產品與創新模式助力各產業與地區綠色低碳轉型。例如,2022年,晶澳在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投資運營300MW 光伏“平價上網”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16.2萬噸,相應可減少二氧化碳約43.8萬噸、二氧化硫約104.2噸、二氧化氮約99噸。此外,晶澳還為河北焰中沽源200MW牧光互補項目供貨全部高效單晶組件,助力打造清潔奧運,為泰國烏汶府詩琳通水庫58.5MW浮體光伏電站提供光伏組件,助力泰國邁向低碳社會。
協鑫集成同樣通過不斷升級的光伏技術,在提升光伏效能、屋頂光伏安裝以及海上光伏等方向協助社會提高綠色清潔能源的比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顯示,其廣泛應用光伏產品于漂浮光伏、漁光互補、農光互補、工業集群和社區住宅等場景,全面推廣可再生能源。
綠色產品離不開綠色制造,而要達成綠色制造則需要在污染物控制上有所建設。8家企業均嚴格把控“三廢”排放。陽光電源2022年度公司環保費用729.33萬元,同比增加約109%,主要是環;A設施的投入和運行維護費用的增加。2022年,通威股份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率100%,無害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超過95%。晶科能源以“嚴于各運營所在地法定排放標準20%”為內控要求,開展排放物管理工作。
公益慈善與鄉村振興中的光伏力量
2022年是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光伏扶貧作為十大精準扶貧項目之一,是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同時,鄉村振興也是光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題中應有之義。
光伏龍頭企業正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依托產業鏈優勢、產品技術優勢、生態合作優勢等,助力國家鄉村振興。在新技術新模式的加持下,生態農業、光伏發電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光伏 +”產業興鄉模式,“整縣推進”等分布式光伏發展模式在助力鄉村實現清潔能源應用的同時,為鄉村產業升級、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通威股份通過推廣“漁光一體”三產融合,打造集新漁業、新能源、新農村為一體的三新示范園區,實現“光伏+漁業”的集約式發展。在經濟效益上,該模式通過土地的復合利用實現水產養殖、光伏發電、鄉村旅游項目、尾水處理有機結合,提高漁業養殖水平,增加單位土地的效益。在社會效益上,以“生態保護+產業助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項目建成投運后為當地村民就業和村集體增收提供新的路徑,助力農業轉型和國家鄉村振興。
晶澳科技自2015年起,先后在寧夏鹽池、河北康保、河北臨城等地區建設國家級鄉村振興光伏項目。晶澳科技探索“整縣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2022年,首個“整縣推進”并網項目——曲靖晶龍3.6MW 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成功實現并網發電,幫助曲靖當地實現鄉村能源集約化開發。截至2022年底,晶澳科技已經實現了牧光互補、漁光互補、農光互補、光伏山地應用等場景,構建“提供幫扶資金+租賃支付+提供工作機會”于一體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此外,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國內8家光伏龍頭企業皆從捐款、產業幫扶等層面積極投身公益慈善行動。其中,捐贈總額位列前三位的分別為通威股份(5788.98萬元)、TCL中環(2332.00萬元)、隆基綠能(1076.01萬元)。除了捐贈之外,光伏企業借助自身業務優勢、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將光伏融入公益行動的方方面面。
比如,晶科能源為國內外多個地區捐贈太陽能光伏板,助力光伏新能源研發,推動光伏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公司探索“光伏+救災”的公益模式,向受災地區捐贈光伏組件,幫助受災當地緊急恢復電力供應,保障當地生產生活與災區重建正常推進。2022年,TCL公益基金會捐助2217.56萬元,捐贈資金主要用于面向新能源公司分布式整縣開發,及在未來開展地面項目的目標地區開展光伏助學計劃。
女性權益保障任重道遠
近年來,在ESG的諸多話題中,保障女性參與企業決策權利,增加女性在董事會占比日益受到關注。董事會多元化是ESG“社會”緯度的核心議題之一,而性別多元化是該議題下的關鍵考察維度。女性董事或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比例過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內部或存在不利于女性就業、職業發展的職場生態,從而降低女性進入高級管理層或加入董事會的可能性。
根據德勤全球董事會治理計劃2022年2月披露的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僅有5%的CEO職務由女性擔任,僅6.7%的董事會主席職務由女性擔任。在中國內地,董事會女性成員占比為13.1%,全球董事會女性成員占比最高的國家為法國的43.2%,亦未過半數。
具體到國內A股市場,數據顯示,5123家上市公司中共有高管39604名,其中女性9889名,占比為24.96%,董事長為女性的上市公司有322家,占比約6%。根據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發布的《20231年中國上市公司女性董事專題報告》,十年間上市公司女性董事比例持續增長,女性董事比例從十年前的10.22%增長至如今的17.91%。我國董事會中的女性董事人數僅為1.39人/家。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2022年,我國8家光伏龍頭企業中,董事會(執行管理層)女性成員占比排名前四的分別是福萊特(57.1%)、TCL中環(44.4%)、通威股份(33.0%)、晶澳科技(33.0%),除晶科能源、陽光能源外,其他6家企業占比均超過中國內地企業董事會女性成員占比平均值(13.1%),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新能源企業對于性別多元化議題的重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女性就業人員3.2億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2%。我們可以看到,2022年國內頭部企業中女性員工占比在18%到29%之間,均低于全國女性就業人員比重?傮w來看,國內新能源企業董事會女性成員、女性員工的占比相對于國際平均水平仍存在差異,未來仍有一段相對較長的路需要走。
具體到女性權益保障,國內光伏龍頭企業在ESG報告中皆列舉了相關制度和措施,從女性員工假期(婚育、哺乳、產假等)、女性特別福利津貼、女性關愛活動等方面保障女性員工勞動權益。
在8家光伏龍頭企業中,三家企業特別在報告中列出了享受育兒假的女性員工返崗率。2022年,隆基綠能共有635名女性員工享用育兒假,休假后返崗率達79.53%。2022年,陽光電源享受育兒假員工總數36人,其中享受陪產假的男員工數量311人,享受產假的女員工數量56人,男、女員工的返崗率均為100%,回任一年以上的男、女員工比例分別為91%和86%。2022年,TCL中環休育嬰假員工數女性1379人,男性295人,男、女員工的返崗率均為100%。
多家企業制定并執行相關規定,從制度層面切實保障女性員工權益。比如,TCL中環參照《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的要求,制定并執行《女職工特殊保護管理規定》,明確女職工在經期、懷孕期和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階段的勞動禁忌及享有的合法權利;晶科能源制定《女職工保護規定》,保護全體在職女員工的勞動權益,規范女員工禁止從事的勞動及其在經期、孕期、 產期、哺乳期的保護措施。
作者:李德尚玉 曹恩惠 盧陶然王悅陽 胡耀丹 來源:21能聞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