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是一個發電企業”,李河君說漢能控股與國內其他光伏企業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賣太陽能電池板、賣組件,而我是自個兒用掉了,因為發電是我的老本行。”
實際上,近幾年來,太陽能發電已經成為歐美光伏企業一個重要的擴張領域,光伏電站的投建規模也越來越大。不過,一位業內人士也向《英才》記者表示,國內太陽能電站裝機量少是因為補貼政策的改變造成的,但太陽能平價發電已是必然的趨勢。
高門檻路線
李河君的做法,從一開始就被旁人視作是“劍走偏鋒”。
在傳統晶硅太陽能的生產成本構成中,能耗成本甚至一度高達四成左右。因此,不少人曾“指點”李河君,利用自己水電發電成本低的優勢,殺進光伏產業。
“(晶硅)門檻太低,幾個賣鞋的小商販聯合起來,籌點錢就能搞出個多晶硅項目,太混亂了。”觀察研究了三年之后,李河君選擇了技術和資本門檻更高的薄膜電池為切入口,“沒有幾百個億,這個行業起不來”。
關于光伏技術發展趨勢,技術派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多晶硅電池是第一代技術,薄膜電池和聚光太陽能屬于第二代和第三代技術。
薄膜電池雖然已經進入了商業化量產的階段,而且其發電成本要比晶硅電池低,但其投資規模卻是晶硅電池的數倍。2011年全球光伏發電67.4GW的裝機總量中,薄膜電池累計裝機量僅有4GW左右。
實際上,國內尚德、新奧、賽維、正泰等大企業早先就已經進入了薄膜電池領域,但自2008年以來多晶硅價格的暴跌,市場因素和技術風險的疊加,這些企業暫停或干脆退出了薄膜電池項目。
這還不僅僅是技術和資本的問題,社會公眾對光伏技術的認知也是其發展的一種限制。甚至在民間,也因環境污染等問題,出現了反對光伏項目投建的呼號聲。
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英才》記者,長久以來,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是,很多人會把多晶硅等同于整個光伏產業。雖然晶硅太陽能是清潔能源,但在晶硅的生產制造過程中卻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這成了外界詬病整個光伏產業的一個焦點。
“光伏產業本身非常專業,一般人很難搞明白。”學機械工程出身的李河君自詡對光伏技術理解的非常快,但令他頭疼的是,太多人對新能源的問題“不太理解”。
“薄膜產業是全球化很強的產業,與晶硅電池相比,較少用到晶硅料的薄膜電池也代表著美國新能源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因此在美國‘雙反’調查中,并不包括薄膜電池。”一位業內人士向《英才》記者分析。
顯然,美歐市場的“雙反”給薄膜電池企業帶來了產業蕭條下的意外生機。李河君將漢能控股發力的時間點設定在2013年,一個重要的判斷理由就是“雙反”所帶來的大量晶硅電池低端產能的淘汰。
今年上半年,全球光伏企業哀鴻遍野,但亦有例外。美國光伏業“王牌”第一太陽能(F S L R)卻在第二季度逆勢盈利,這家被視為是行業中最成功的光伏企業,也是美國最大的薄膜光伏系統生產商。
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的看法。“受市場規模和晶硅價格持續下跌的擠壓,薄膜電池企業盈利能力不是太好。”侯文濤告訴《英才》記者。
目前,晶硅電池的光電轉化率可以達到16%-18%,實驗室里的轉化率已經達到22%左右;而薄膜電池的轉化率為7%-9%,最好的技術也不過14%。
漢能控股集團全球研發中心總裁丁建認為,未來四五年之內,大規模量產后的薄膜電池應該可以達到17%的轉化率。而從發電角度看,重要的并不是轉化率,而是發電成本。采用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系統發電成本低,而且成本下降的空間大。
在薄膜電池技術上也有三種主要的技術路線:硅基薄膜、碲化鎘和銅銦鎵硒(CIGS)。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正是碲化鎘薄膜電池的最大制造商,其轉化率已達到12%。但因為鎘污染的問題,銅銦鎵硒則更被業內所看好,臺積電等公司也正在這一領域規模投資。
收購Solibro后,漢能控股也將代表著薄膜電池最領先的銅銦鎵硒(CIGS)的共蒸鍍(co-evaporation)技術攬入懷中。丁建告訴《英才》記者,漢能的銅銦鎵硒電池轉換率已經做到了14%,硅基薄膜電池也達到11%。
“把Solibro的技術和漢能的制造規模嫁接在一起,漢能的薄膜肯定能代表全球水平。”李河君所謀劃的技術路徑,已愈見清晰。
繞不開的電網
1+1=11。高科技加新能源,就等于萬億級的公司?
“蘋果只占了高科技一頭,就達到了萬億市值。理論上講,兩個都做的漢能完全可以超越蘋果。”這是45歲的李河君的語言風格,當然,這也并非沒有“理論”依據。
“未來,每一處建筑都會變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人們將在自己的家里、辦公室里、工廠里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享譽全球的未來預測大師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中預言,人類已經進入到了以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
實際上,上述描繪中的雛形,已在現實中存在。
據統計,我國已建成的分布式能源達500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安裝地點主要為醫院、賓館、寫字樓等,但由于分布式能源并入電網存在技術和成本等原因,絕大部分項目沒有并網,甚至處于閑置狀態。
政策面的明朗,或將改變現狀。在今年8月初,國家能源局組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快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鼓勵大型光伏電站建設,同時支持建設以“自發自用”為主要方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
靠賣電池板來實現萬億銷售規模,顯然不是李河君圖劃之事。對于漢能控股的主要盈利點,李的設計是:高端裝備制造、光伏發電和系統解決方案。
今年6月,漢能并購德國Q-Cells旗下的全資自公司S o l i b r o,引進德國最先進的銅銦鎵硒(C I G S)薄膜太陽能技術。此前的2010年,漢能控股亦通過控股港交所上市的鉑陽太陽能,切入了薄膜電池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環節。
據漢能雙流基地負責人介紹,除了生產裝備外,漢能還在醞釀介入薄膜電池最主要原材料的制造領域,以此鎖定上游成本。
控制上游的生產裝備和原材料制造,賣設備、賣原料,培育更多的企業進入薄膜電池領域,李河君意在放水養魚。
現在,鉑陽太陽能所生產的大部分設備,基本都是供應漢能控股的八個生產基地裝配,而已建成投產的雙流、河源、禹城、海口等基地,預計今年生產的幾百兆瓦的薄膜電池,亦大部分被漢能控股“內部消化”——裝機到漢能在青海,寧夏等地及美國,意大利的光伏發電廠。
從上游裝備貫穿至下游發電,李河君完成了漢能在整條光伏產業鏈上的布局。但回到發電這個“老本行”,電價、電網是漢能控股繞不開的關鍵詞。
2011年8月1日,國家發改委宣布新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按項目核準期限分別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和每千瓦時1元。這個定價低于一些省份所出臺的光伏上網電價,因此也被解讀為政府刺激光伏發電的普及。
“光伏發電這塊市場,比如現在青海,國家給一塊錢的電價,那么多企業都搶著去干,為什么?因為大部分的企業發電成本已經降到了五毛錢左右,特別是青海那邊光伏發電小時數又長。我們干,成本會更低。”
擁有規模和技術優勢后,李河君不斷鼓呼“新能源最終會把火電、核電替代掉,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一件事。”
不過,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