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超前
《太陽能發電》雜志:現在有一種懷疑論或者陰謀論,認為西方將硅電池這樣一種并不成熟的技術、工藝以及設備賣給中國,等中國把這個產業搞得很大之后,再設置貿易壁壘對中國關閉市場大門,讓中國深陷其中不得自拔。您怎么看待這種論調?
吳達成:我個人不認同這種說法。這只是在遇到了全行業性的不景氣時,回頭去看而產生的一種誤解。
從發展歷史來看,光伏業的發展是比較快速和持續的,是在全球能源危機、環境危機以及經濟危機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
目前的行業危機,除了發展太快外,主要是由于全球經濟都不太景氣的情況下貿易保護開始抬頭的原因,不太可能是誰事先就設定好的這樣一個“局”。
光伏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全商業化的市場,還是一個在政策扶持下的市場,這就多了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補貼政策的力度和對發展節奏的調控,因此也更容易形成貿易保護,或者說容易給實施貿易保護一些口實。
比如,美國反傾銷的理由是因為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比較低。可世人都知道,中國所有產品的價格都比較低,這是因為中國作為后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擁有一些制造業比較優勢,不僅光伏,其他行業也是如此。
再說反補貼。其實,目前世界各國的一些新興技術,都是在政策鼓勵下才得以發展的。就光伏而言,不光中國有補貼,各個國家都有,而且補貼力度更大的恰恰是歐洲、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
這些做法,如果按市場化的標準來看,的確更容易造成一些口實。我覺得,這也是一個發展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各國政府的補貼,包括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怎么可能得到發展呢?
其實,一項新的技術是不是有生命力,從大家對它的補貼就已經可以看出來。既然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對光伏采取補貼,其實已經形成共識了,這個陰謀論怎么能成立呢?
《太陽能發電》雜志:您怎么看待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吳達成:我不太認同光伏業產能過剩的說法。產能、產量、市場需求之間,應該是一個動態平衡的、不斷調整的過程,光伏業的產能應該屬于超前,而非過剩,這是由于行業發展過快、缺乏統籌規劃以及一些企業和個別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造成的。
前些年中國光伏產品大量出口,而國內市場啟動緩慢,本身就為今天的行情埋下了隱患。一旦市場發生變化,無論是萎縮還是增速放緩,都會帶來相對的過剩。
實際上,現在日子難過的也不僅僅是中國企業,只不過中國企業是最明顯的,因為全球60% 的產能都集中在中國。由于經濟大環境的變化,目前不僅光伏業,所有出口導向型行業的日子都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