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商的轉型
對于設備商而言,如果想盡快走出困境,應該從如何幫助光伏企業降低成本這個角度出發
■ 文︱《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 張廣明
光伏行業的危機,大有在全產業鏈蔓延之勢。
繼京運通與賽維的11 億銷售合同被迫取消后,精功科技近日也發布公告稱,其與江蘇協鑫硅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2.8 億元銷售合同的交貨時間將延遲。
與此同時,截至今年6 月份,精功科技仍有1.5 億元銷售合同未履行完畢。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上述光伏設備商的訂單被取消,主要與當前行業內存在的大規模產能閑置有關。“對于這些設備商而言,未來的出路應該著眼于如何降低客戶的成本,比如可以從降低能耗以及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方面入手。”
但由此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包括對設備商研發實力的要求以及由此帶來的資金壓力等。
遭遇寒冬
精功科技的公告稱,經雙方協商,該公司決定終止與江蘇協鑫此前簽訂的多晶硅鑄錠爐銷售合同。
資料顯示,此次銷售合同總額為4.9億元(含稅,下同),簽訂時間為2011年4月。截至目前,已向江蘇協鑫交付的金額為2.15億元,尚余2.75億元沒有交付。
精功科技表示,鑒于當前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同意將上述尚未交貨的多晶硅鑄錠爐交貨時間向后推遲。
除了該筆合同的交貨時間面臨延遲外,精功科技其他的銷售合同在今年上半年也未實際執行。
根據該公司發布的公告,精功科技在2011年5月分別與英利簽訂了兩筆銷售合同,總金額約為3億元。截至今年6月份,上述合同中有1.1億元的產品未交付。其中,已經發貨的產品的完成時間均在2011年,而今年上半年未有產品交付。
此前,與精功科技主營產品類似的京運通也遭遇了類似的問題。在今年6月份,京運通發布公告稱,因賽維遲遲不履行合同,決定終止此前與其簽訂的多晶硅鑄錠爐采購合同,設計總金額約11.6億元,約占公司2011年營收的65.35%。
大額銷售合同的接連延遲發貨或者取消對設備商的影響,顯而易見。精功科技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2億元、同比減少63.2%;凈虧損740.15萬元,同比下降103.35%,環比下降104.22%。
宏源證券發布的報告認為,精功科技營業收入與凈利潤下降主要是受到行業景氣度下行的影響。鑄錠爐新增訂單較少,原有部分訂單推遲交貨。當期光伏裝備的收入同比下降達85.01%,嚴重影響公司利潤。
京運通的情況雖然稍好,但業績也出現了大幅下降。報告期內,京運通實現營業收入2.44億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76.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36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3.01%。
復蘇可期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設備商的困境主要是由產業鏈條傳導所致。“對于大部分廠商而言,受產能過剩困擾,均面臨著大規模產能閑置。在這種情況下,對設備的需求自然也有限。”
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Solarbuzz分析師韓啟明。在他看來,當前一些設備商之所以出現延遲交貨的情形,主要還是受整個行業不景氣影響。“從技術層面看,國內的產品絕對已經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了。因此,出現這種情況,更多是產業鏈的傳導所致。”
Solarbuzz的調查也顯示,2012年第1季的太陽能設備收入,包括從多晶硅鑄錠到模塊和薄膜等,下降到17.5億美元,為10個季度以來的最低點,較前1季和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27% 和51%。
對于未來走勢,宏源證券認為,由于產業鏈傳導需要時間,包括京運通在內的設備商業績好轉的必要條件是主產業鏈企業重啟擴產計劃。而在眾多一線企業負債率高企,現金流極度緊張、盈利能力不見好轉的情況下,擴產計劃重啟尚須耐心等待。
Solarbuzz則比較樂觀。該機構表示,由于產業在繼續消化2010年和2011年產能過度投資的全面影響,整個太陽能設備供應鏈的新訂單量仍處于五年來的最低位。這一弱勢環境預計將持續到一周期將由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領先晶硅太陽能廠商共同推動。
配套升級
除了被動等待行業復蘇外,設備商的另外的一個出路,則是盡快轉型升級。
“對于光伏企業而言,當前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降成本,另外就是保持正常的現金流。從這個角度出發,對于設備商而言,如果想盡快走出困境,就應該從如何幫助光伏企業降低成本這個角了很大的突破。比如,在多晶硅制備設備的熱場材料方面,通過應用我們自己研發的 C/C 復合材料來取代傳統的石墨,其對能源的消耗可以下降25%,而設備的使用壽命也得到了延長。目前,該技術在氫化爐以及鑄錠爐上都已經有所應用。”劉俊鋒介紹說。
據了解,熱場材料是多晶硅氫化爐、多晶硅鑄錠爐和單晶硅爐的重要消耗材料,熱場材料溫度梯度的分布、溫度的傳導、隔熱將直接影響晶體質量,進而影響到下游硅晶電池的品質和轉化率。
而目前國內工業用熱場材料仍以石墨為主,隨著工業爐尺寸逐漸向大型、特大型方向的發展,石墨材料由于其性能的局限性,難以滿足使用要求。C/C復合熱場材料的出現不僅保留傳統石墨產品輕質、耐高溫、高純度等特性,而且具有更高的強度、優異的抗熱震性能,成為石墨材料最好的替代品,很可能將逐步取代石墨成為工業用熱場材料的首選。
“目前國外拉制大直徑硅晶產品時,由于傳統石墨熱場產品成型困難,較多地采用了C/C復合熱場材料。隨著硅晶爐尺寸的變大,C/C復合材料較石墨材料制造同型號的熱場系統性價比會高出許多。不過,由于國內C/C復合材料起步較晚,大直徑工業爐用的C/C復合熱場材料主要被包括德國的SGL公司,日本的東海碳素公司等幾家國外公司所壟斷。現在,這一壟斷局面已經能夠被打破,包括博云新材等國內企業已經成功研制并批量化生產出C/C復合熱場材料。”
與此同時,劉俊峰還建議,對于設備制造業而言,也不可避免的將受到當前行業大環境影響。因此,在推出新的設備時,也要考慮市場接受度問題。
“畢竟,對于新產品而言,受原材料成本等影響,價格可能會有一些變動。而其主要的競爭優勢是在性價比方面,這就需要在價格以及性能方面做相應的平衡。”劉俊峰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