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成果創2.8億產值——
年降十多億 英利全員創新成績顯著
曾浩然
“180微米硅片切割工藝研究成果的普及,使每塊硅錠可以多產出550片硅片,按現有產能計算,產值每年增加約2.8億元。”在英利集團第一屆技術創新博覽會現場,工作人員如是介紹。
9月25日,英利集團舉辦第一屆技術創新博覽會,囊括了光伏產業、飛輪儲能產業、高純硅材料、綠色農業等六大領域的600余項科研創新成果首次亮相。
展品中除熊貓單晶高效太陽能電池及大容量磁懸浮儲能裝置等行業尖端產品外,863計劃課題MWT電池研發等領先技術成果均為首次亮相。
據工作人員介紹,博覽會80%的展品來源于一線員工,180微米硅片切割工藝研究、單晶熱場建模及新工藝的研究應用等科研創新成果每年可創造數以億計的價值。這得益于英利集團大技術團隊的建設和全員創新模式的積極探索。
“以180微米硅片切割工藝研究為例,雖然可以將硅片切至100微米甚至更薄,但經過工藝部門與車間的反復實驗,我們發現180微米是各項數據的最佳結合點。”英利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2011年起,英利集團大力推行“全員創新”,依托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支撐及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平臺的建設,同時吸納一線技術員工加入,形成了產、學、研結合的大技術團隊,讓每名員工想作為、敢作為、有作為。“集團內部建立起前沿創新與一線創新互動,專項創新與產業鏈創新互動,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互動的“三大互動”創新模式,下撥專項科研資金,員工得到切身利益的同時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生產運營成本的降低。”據統計,自推行全員創新以來,英利平均每天都有一項創新成果出爐。
多年來,英利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加大人才培養、新產品研發、前瞻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步伐,光伏組件產品和技術研發達到了同行業最高水平。2011年英利累計投入科技研發資金6.84億元,2012年上半年投入科技研發資金2.73億元。
英利集團擁有科技部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局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臺。共承擔國家863計劃課題3項,973計劃2項,國家科技支撐課題計劃1項,掌握大容量磁懸浮飛輪儲能技術、N型硅高效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類單晶硅生長及缺陷控制關鍵技術研究、采用“新硅烷法”制備高純硅四大技術國際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