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站初裝補貼改為度電補貼
1.計量方式的變化
根據我國電力系統特點和未來發展智能電網的角度,希望將安裝有光伏等分布式發電的用戶計量電表改為凈計量電表,并根據實際的凈計量電力度數進行結算(買和賣都存在);用戶在光伏內部并網點處安裝計量電表兩塊,一塊供電力公司發電數據傳輸用(含抄表功能,根據表讀數發放電價補貼),一塊供相關部門監督和用戶自身維護管理使用。兩個表頭合用互感器,并裝在同一配電柜內,單一電度表頭的市場價格不到2000元。(電力公司傳送的計量表需配置0.2S級精度,另一表頭只需配置0.5S級就夠了)
根據中國電科院內部人士向筆者表示,光伏等分布式發電的用戶用電凈計量技術實施細則已經做完初稿,現等待上級部門的審批并公示。
計量方式的變化帶來的是光伏電站的效益保障,原先因為光伏瞬時功率和用戶側負載功率不匹配導致的“限電”,以及光伏發電尋求的向電網售電制約等,將徹底成為歷史,原因舉例分析如下:
1)某光伏電站一年發電50萬度,安裝該項目的工廠企業年用電150萬度,但是光伏發電在中午前后3-5小時為主要發電時間,而工廠至少是一天8小時運轉(很多是12-24小時),運轉期間其負荷基本穩定,因此如下圖所示:
圖中藍線為工廠用電負荷,綠線為光伏發電曲線,紅色部分就是目前自發自用型光伏發電將被防逆流限制輸出的部分。影響到了光伏電站的實際收益,當然節假日的影響就更大了。
而采用凈計量方式后,不管紅色區域有多大,都不會限電,因為用戶的電表可以實現反轉,抵消了用戶在其他時間段消耗的電網電量。
2)按照凈計量方式,只要在每個月度(也可以是其他電費結算周期)的光伏發電量小于用戶實際用電量,那就無需售電給電網,只需要和用戶結算并獲得每度電相應補貼。
2.補貼方式變化
根據我國之前的補貼形式和投資者對于補貼電價形式政策風險擔憂,建議采取循序漸進方式,先采取5年電價補貼形式,將原先的5.5元(根據行業發展,可逐步降低補貼總額)補貼總額,根據現有東部地區電站發電數據,折算一個合適的度 電補貼價格,如按照每瓦每年發電1.2度,五年就是6度電,度電補貼就是0.92元;
根據市場接受度,逐步延長補貼年限,譬如10年電價補貼的話,度電補貼就是0.46元。
這樣的補貼度電價格加上投資者與用戶簽訂的合同能源管理協議,完全可以獲得很好的收益率。以目前的光伏投資成本,商業貸款占70%的話,按照10年補貼的內部收益率也可以達到近15%,如果是5年度電補貼的話,其收益率更高。(工廠用電價格普遍在0.8-1.2元之間,目前光伏結算度電價格在0.7-1元左右,因屋頂租賃費可以給所有者帶來效益,今后可以適當提高一定比例電價)
3.光伏行業帶來的整體影響
度電補貼方式是一種靠發電量逐步回收投資并帶來收益的措施,使得投資者必須緊抓電站質量,并有可能形成以承諾發電量而承接EPC和售后的風氣,這在歐洲被證明是一種良性的循環體系。也將會產生一批專業的運營服務商,為保障投資者利益保駕護航,共同獲取相應的收益。
產品制造企業也會為了提高發電效率和穩定性不斷投入研發,產業創新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
針對于光伏應用的創新技術會不斷涌現,優質的系統集成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