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利潤總額的下滑尤其驚人,上述18家企業去年前8個月尚有3838萬元的總利潤,如今卻出現了7839萬元的巨額虧損,降幅高達304.24%。
本報記者近日走訪開化光伏產業園區時發現,即便是上下班時間,園區內也只有寥寥幾個過路人,廠區內很難聽到機器聲響,大部分光伏企業大門緊鎖,門口連保安也很少見。占學勤說,有部分企業看到行情轉變,還沒建成廠房投產就轉了行。
本報記者走遍整個光伏產業園區發現,只有兩家企業還在生產,分別是浙江華友電子有限公司和浙江晟輝科技有限公司。而這兩家企業手頭也只有臨時的小額訂單,且僅限于簡單的硅切片加工。
除上述兩家外,位于華埠鎮工業園區的浙江硅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開化目前訂單最為穩定的一家光伏企業,該公司的訂單一直能生產到今年年底。其總經理徐增宏說,目前企業的產能只用到60%左右,工人從原先的210人減到了130人左右。他表示,目前企業只能保本,如果再計入設備折舊和技術開發等費用,虧損在所難免,“但是不做虧損更大,利息和人員工資等支出每月要約80萬元。”
一位當地官員說,只有企業開工生產,銀行才會不抽走貸款,企業才能保證基本的資金鏈不斷裂。
而楊做萬說,以前公司接到訂單,多少還能控制成本,現在即便接到訂單也不敢做,因為“利潤還不夠付銀行利息”。他說,原先中國光伏企業就有大量庫存,為保現金流,全行業已經大量低于成本價拋售,導致成本和售價形成倒掛,價格體系完全坍塌。
楊做萬說,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除電站項目外,中國整個光伏產業鏈幾乎沒有哪個環節是盈利的,企業虧損多則幾十億元,少則幾千萬元。
開化“全民光伏熱”怎樣形成
多位當地政府官員和光伏企業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把開化光伏企業大面積停產歸咎于美歐等外部因素。他們表示,海外市場萎縮導致的產能過剩,是引發開化光伏企業停產的最根本原因。
占學勤表示,畢竟國內光伏產品95%以上都銷往國外,歐盟、美國分別為第一、第二大市場。如果沒有歐債危機和后來美歐的制裁,至少中國光伏業供大于求的程度不會像現在這么嚴重。
而在開化的光伏企業主看來,除了外部環境,相關部門在企業數量和產能的控制上也不能免責。硅宏電子科技總經理徐增宏表示:“產能過剩的主要問題,是項目審批部門對宏觀經濟把握不準,而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共有上百個光伏產業園。以開化所在的衢州市為例,該市經信委起草的一份題為《2011年衢州市光伏產業發展情況匯報》(下稱《情況匯報》)材料顯示,衢州市政府對于光伏產業的規劃和發展目標是:力爭2015年全市形成高純多晶硅年生產能力9000噸以上,多晶硅、單晶硅片5億片以上,太陽能電池及組件1000兆瓦以上,光伏產業年銷售收入500億元以上的規模。
占學勤說,光伏產業的發展方向沒錯,前景是好的,所以開化縣政府前幾年進行了大力宣傳,并積極展開了招商引資,同時引導本地企業向光伏業發展。《情況匯報》顯示,開化縣僅2010年就引進光伏項目19個,協議引資額超百億元。
事實上,開化縣政府并非沒有意識到光伏投資過熱。占學勤對本報記者坦言,2010年時,審批項目的官員都曾覺得投資過熱。擴張太快,可能會造成供大于求,但沒法限制,“開化是浙江省硅產業基地,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政策也在引導形成產業集聚。”
占學勤說,與此同時,企業也有投資欲望,政府只能尊重投資者的預判,沒有理由不同意。再加上開化的光伏基礎本來就很好,擁有技術人才,所以考慮到投資是企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