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歐盟委員會對中國企業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說,目前,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歐光伏產業更是一種相互依存、互利合作關系。沈丹陽強調,“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呼吁歐方能從中歐經貿合作的大局出發,認真考慮中方的立場和建議,通過磋商合作解決光伏產品貿易摩擦。
過不了關,永遠受制于人
媒體消息,國家能源局權威人士透露,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產業政策,將從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產業創新進步等多個方面支持光伏產業發展。
消息稱,近期高層指示要盡快出臺支持光伏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國家能源局的一系列政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制定的。而針對中國光伏產業困局,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門正醞釀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國內光伏市場大規模啟動,推動光伏產業有序發展。
面對眼下的態勢,孟憲淦的看法是,政府和主管部門首先是不能保護落后。“多晶硅進口是20多美元一公斤,而國內生產工藝落后的一些企業則生產成本就高達每公斤80美元,這樣的企業必須倒閉破產。”骨干企業要保留,但必須進行調整。
“另外一些企業要走并購的路子。不過,眼下兼并重組并不會順利,因為沒有一個企業愿意背上包袱,同時,目前市場前景不明朗,有意收購者也會謹慎出手。”
孟憲淦說,今天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問題多是產能過剩的問題,而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在此問題上應該深刻反省。“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對產業有指導和管理的責任、義務,然而對產業方面的知識卻知之甚少,對全局、對戰略、對產業發展缺乏研究,很長時間以來出于各種自身的考慮,放任甚至助推企業盲目擴張,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或許,眼下更有必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只要開展“雙反”,中國企業就會被打得特別慘?孟憲淦認為,根本原因是中國企業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甚至原材料都來自國外,這一弱點被人牢牢抓住,別人深刻了解中國企業無法克服這一弱點,因此,“一反一個準”。
“過不了關,永遠受制于人。”孟憲淦說,中國企業只有做好自己,投入科技創新,掌握核心競爭力,才能具備對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