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國該如何從容面對遏制,在擴大海外市場的同時,免于遭受突如其來的襲擊?
孟憲淦:在此我要引用一句毛澤東的詩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中國“出海”遇阻的企業一定要有這般氣概,對于外部鼓噪,我們沒有什么辦法,但只有自己發展好了,才能從容應對。各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競爭,就好比一場足球賽。中國必須戰勝所有對手,才有可能贏。在比賽中,受到對手遏制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心態要平和。
梅新育:面對遏制,要用自豪的心態面對,不是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人都被山姆大叔視為競爭對手的。有時候美國、歐洲對中國的遏制,反而可以解讀為是一種對中國快速發展的另類肯定。但企業不可自我放松,要盡力做大做強,對國際市場采取側面包圍的形式。中國保證自我的良性發展,誰也遏制不了你。
政府應該如何使力
應“區別對待”,對底子好、規模大、技術先進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記者:此前,有部分地方政府有“企業化”跡象,不計風險大手筆融資,成為產能過剩的推手,自身債務風險控制不當,那么在這輪危機中,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姿態?
林伯強:政府應該把手抽出來,擺正位置。太陽能產業鏈基本上分三塊:研發、設備、終端,各級政府的救助扶持應該更具傾向性,主要投在較為薄弱的兩端。對中間過剩的設備應該給予充分競爭的空間,讓市場對企業優勝劣汰,積極淘汰落后產能。
兩端做好了,市場需求就會大幅提高,中間自然不會有問題。如果政府一味把錢投入設備商,沒有市場仍然無法救活光伏行業。
梅新育:政府可以聯系債權人,實行債務重組,考慮利用地方國資平臺、地方國企、國有公司接盤一批底子好但陷入困境的企業;對企業應“區別對待”,對底子好、規模大、技術先進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幫助其渡過難關,但對技術差、決策嚴重失誤、有企業家掏空企業現象的,救助一律“免談”。
王斯成:剛剛公布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申報項目,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光伏項目,政府做大國內市場的姿態很明顯。我剛從歐洲光伏大會回來,會上我們也放風出去,國家能源局將分布式發電裝機規劃從10GW提高到15GW。讓歐洲、美國去“反”吧,企業如果能抓住國內擴容的市場,繼續生存下去沒有問題。
孟憲淦:政府目前的幫扶姿態很明顯,就是積極擴大國內市場,政策尤其傾向骨干企業,但鑒于目前行業產能過剩,現在政府在制定政策、實施項目時,冷靜許多。
記者:目前政府開出的救助“藥方”是否對路?
王斯成:政府“扶優扶強”的政策還是比較適宜的。在歐洲光伏大會上,未來合作還是各界的共識。
梅新育:光伏企業規模相當大,要想完全脫離政府參與完全回避不可能。
中國政府在協同組織對光伏企業的援助重組方面做得較好。未來需要在為中國企業創造更適宜的經貿規則方面下功夫。改變單純地與國際接軌,創建更公平公正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