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征宇,1958年生人,比李河君大9歲。本科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河君則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除了母校在地緣上的統一,兩人的早年經歷就幾乎再沒有交叉的痕跡。
直到多事之秋的2009年,當李河君繼任新能源商會會長時,張征宇出任執行會長,可以說是李河君是這位半道出家的科技人的光伏領路人。
但轉行發生在張征宇身上,卻并無征兆。據接近他的人士透露,早在幼年時,他就對航空航天興趣濃厚,對飛行器更是著迷,讀博方向則是人工智能在多級系統中的應用。
微妙的500億“基地”
正因為張征宇是新能源局外人,李河君的領路就顯得至關重要,盡管兩人已無股權上的糾葛。但恒基偉業和漢能在光伏領域的發家軌跡竟如出一轍。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09年到2011年期間,恒基偉業在吉林磐石、桂林、湖北儀征、重慶涪陵、張家港、成都、江蘇海安、河南寶豐、河北曹妃甸、獨山經濟開發區、大慶都成立了光伏基地,并有項目投產,資金規模超500億。
在各地與地方政府簽署建立新能源基地的協議,換取土地和初始的建廠補貼,再通過抵押土地、廠房和設備獲得銀行貸款——這套張征宇深諳于心的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和地方政府的親厚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恒基偉業總裁的身份外,張征宇還是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常委、全國青聯常委以及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隱身人”孫良欣
低調得百度都查不到生平
另一位光伏新貴孫良欣幾乎沒有什么可查的資料。除了吉陽新能源董事長的頭銜之外,就連業內人士對其也所知甚少。而在成立公司之前,孫良欣曾任國家信息產業部科技司處長和中國洗凈工程技術合作協會秘書長。
有知情人士透露,他當時曾以官員身份組織國內清洗設備企業參與聯合國保護臭氧層活動,跟業內企業非常熟悉,并多次撰文探討過這個行業的發展狀況,最終被請去運營公司。
2004年,孫良欣組織國內最大的18家超聲波清洗公司聯合注資成立了北京中聯科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獲得了軟銀賽富2500萬美元的投資,由此進入了光伏領域。之后又成功收購了科偉達集團和上海羅歐等公司,更名為中聯科偉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吉陽新能源前身)。
相比這位掌門人的低調,中聯科偉達金融危機發生后的三年增長率竟然達到7744%,孫良欣自己用“傾盡所有”來形容公司對研發的投入。
3年增長77倍半,這意味著什么?對中聯科偉達來說,這意味著從一家2007年收入數百萬的小企業,一舉成為一家年收入數億元的公司。
350億投光伏浮現神秘交集
中聯科偉達究竟有何煉金術能在危機覆巢之下獨善其身?一條線索是,在當時恒基偉業國內投資的光伏基地桂林尚科、唐山中恒科技、吉林吉陽恒基、新余吉陽恒基中,設備的提供方都是北京中聯科偉達。而桂林尚科和新余吉陽恒基更是恒基偉業和吉陽新能源共同投資的項目。
這一年,依然是“發生了很多事”的2009年。就在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繼任新能源商會會長,張征宇出任執行會長時,吉陽控股董事長孫良欣出任常務副會長,三人之間似有極大默契。
有資料顯示,到了2009年,這家公司已經承接了20條、建設了12條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而每條線的建設費用需要千萬甚至上億元。據記者了解,目前孫良欣的吉陽新能源投資規模已達到了35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