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救市怪圈
策劃:本刊編輯部 統籌:秋石 采寫:張廣明
太陽能發電網訊:光伏業終于看到了一線曙光。在接連遭遇歐美國家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后,相關部門決心開始啟動國內的應用市場。
相關信息顯示,此次正在醞釀的扶持政策將以組合拳的形式出現,其中包括大力扶持分布式應用、擴大金太陽示范工程規模、建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制定加強金融信貸扶持建議、減免部分光伏電站接入電網費用等。
其中,長期困擾業界的并網難問題得到明顯緩解。根據國家電網新發布的政策,在一定規模內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將提供配套的并網服務,并減免其中的部分費用。
就在行業刺激政策頻出之際,對于一些頻臨破產企業的救助也在緊張進行。其中,最主要的救助模式無疑屬于“國有化”。
同樣是“救市”政策,但因最終目標指向不同,因此也遭遇了不一樣的市場反應。對于行業刺激政策,出現了一邊倒的歡迎,而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對一些頻臨破產邊緣企業的救助,則引起了業內不小的非議。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地方政府違背市場規律的救助行為,將進一步加大行業整合難度,甚至將影響到此次管理層的“救市”效果,乃至最終可能拖垮整個行業。
對于已經陷入價格戰惡性循環的國內光伏制造業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是進行深度的行業整合,以改變全行業虧損的困局。
誠然,對于一些處于危急之中的優質企業,也許只需政府稍加援手即可獲得再生。但實事求是的講,行業整合本身就需要優勝劣汰,而救助行為則很容易碰觸到公平與道德的邊界。一旦地方政府過度介入,并群起效仿,很可能使得管理層通過擴大內需市場延緩行業危機并引導行業整合的愿望落空,這無疑將是整個行業的悲劇。
在這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怪圈中,地方政府要想在宏觀救市政策作用下拯救那些優質企業,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