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個產業出現集體哀嚎時,政府是否應該出手相助?如何相助?從來都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Milan Nitzschke是EU ProSun的主席,這個由20余家歐洲光伏企業組成的團體在9月25日向歐盟提起了申訴,指控中國的光伏企業獲得政府補貼,并要求對其產品征收懲罰性進口關稅。他認為,2012年20余家歐洲光伏企業陷入破產的處境;而中國,如果沒有無止境的政府補貼,大部分中國光伏企業早就已經破產。
政府確實應該出手救市,但救的不應該是某個企業,而是整個應用市場。產能過剩不是把目前光伏國內制造商逼上絕路的唯一原因,過分依賴國外市場才是導致目前慘狀的直接導火線。目前,中國的光伏產品90%都出口國外。
穆勒·賽文裘(Mueller Sven-Uwe)是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可再生能源項目主管,他和查爾斯都認為,在歐洲取消大幅度補貼后,全球太陽能市場的版圖將開始重組。曾經的消費市場由通過實行上網電價補貼刺激市場發展的德國和意大利主導,而當這些政府取消了扶持后,世界太陽能消費市場的版圖將被經濟規律改寫。那些使用太陽能最具經濟效益的地區將成為主要市場,比如美國加州;此外,中國、印度等對電力需求的增長也是太陽能產業未來的新興市場。“現在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在進口柴油用來發電,如泰國、菲律賓等,這些國家才是太陽能產業最應該立刻瞄準的市場”,穆勒說。
分布式光伏:黑暗中的唯一曙光
為何光伏的國內市場一直遲遲無法打開?中國2011年的光伏裝機量是2.9GW,雖然比2010年增長了500%,但對于中國電力十億的總裝機,光伏發電裝機比重微小(0.27%)。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光伏發電成本依然還太高。目前我國火力發電的上網電價大致在0.4元/千瓦時,相比之下,國內光伏平均上網電價成本仍高出一倍以上。
但應用材料中國區首席技術官鄒鋼卻認為,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接近,甚至在有些地方還低于傳統火電的價格,目前正處于太陽能發電大規模爆發的轉折點。2018年左右,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可達到平價。查爾斯說,在他的家鄉,美國加州,尤其在夏季,家庭用電的價格每度38美分,而太陽能發電可以做到每度電12美分,價格還不到傳統電價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和中國光伏式電站建設以及光伏發電并網標準的姍姍來遲不無關系。
傳統的火電企業因為低廉的地價等因素而將往往將工廠設立在郊區,也就是以大型電站為中心的供電圈的外延。因此,大型發電站就需要花費大額資金用于發展電網,以將發出的電輸送到這些工業企業。通常情況下60%的投資成本被用于發電,40%的成本用于電網的架設和電力傳輸。太陽能的優點在于它可以是分布式的。就近用戶建造的分布式太陽能光伏電站就可以解決電網傳輸成本高的問題,并且可以將能量損耗降到最低,經濟性非常明顯。所以太陽能光伏既是對現有中央集中式的電網結構最好的補充,又因無需對現有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而具有經濟效應。
作者: 來源:科技創業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