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整合中抓機遇
今年美國對中國光伏電池立項“雙反”調查,歐盟也跟進對中國硅片、電池、組件進行反傾銷調查,中國光伏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大批光伏廠商經營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利科技卻選擇逆勢而上,動用巨額資金投入光伏電站建設,依靠的是什么?中利科技董事長王柏興先生認為,雖然今年光伏行業整體形勢嚴峻,但全球光伏新能源行業規模化發展尚不足10年,應該還屬于朝陽行業。綜合全球來看,歐洲2000年以后開始大批量使用光伏太陽能發電,是目前唯一的成熟市場;中國、美國、日本市場于去年開始批量啟動,東南亞等其他國家今年才邁開步子,毋庸置疑,這仍舊是一個新興市場。
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光伏行業發展。2012年3月,國家科技部發布 《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促進太陽能發電的規模化應用;鼓勵企業充分利用財稅、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以企業投入為主,有針對性地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從而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保障光伏市場的規范性和成果轉化的高效性。2012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新能源產業化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之一,提出新能源產業要發展技術成熟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生物質發電、沼氣等,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化。
中利科技敏銳地發現了產業整合中的機遇,及時調整新的盈利模式,催生高速成長。公司一方面控制組件銷售價格不讓企業虧損,另一方面進一步延伸產業鏈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中利科技在選擇進軍光伏行業時,依靠的是企業的創新、品質和經營模式,而不是低價競爭的手段。王柏興認為沒有絕對虧損的行業,所以中利科技堅決不參與低價搶訂單的行為。中利科技目前組件在海外銷售價格仍控制在0.77美元/瓦以上,國內售價4.8元/瓦以上,高于國內市場平均價格。
而對于投資電站的經營風險,王柏興也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需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首先,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獲得政府批文(路條)后,還要確保電力并網條件、批文及政府有明確的上網定價等三要素;其二,做好盡職調查,要確保土地使用性質和年限,通過環評等相關審批手續沒有任何風險;其三,也是更重要的,開工建設之前先要找到電站收購方,談好售價簽訂合同后,才能開始投資建設;其四,還要保證建設期間銀行等融資渠道順暢。應該說四方面缺一不可,否則電站建設風險將會很大。
作者: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