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該叫 “施正榮給力朱棣文” ,還是該叫 “朱棣文給力施正榮”。在2010年坎昆聯合國氣候大會開幕的這一天,朱棣文,這個長著老鄉面孔的美國能源部長在美國新聞俱樂部,說著二周前在中國參觀 “Suntech”,告訴美國人一個事實,中國尚德的成功,“不是因為使用低廉勞動力,而是因為堅持技術創新。”難以預計的是,朱棣文“給力”的發言可以多大程度影響到中國光伏產業形象,乃至美國鋼鐵工人協會,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給力”的演講讓在價格刀鋒上舞蹈的中國制造,一如夜航船上卷曲身體的中國光伏企業,有了一個伸伸腿的理由。
這已經不是施正榮第一次 “給力” 美國,上一次是他們的總統,很綠色的奧巴馬先生,在這個國家的2009年度國情咨詢中,六次之多罕見地提起中國“Suntech”。
我們盤點一下2010年度尚德,尋找“給力”這個年度詞,對光伏產業的意義。
施正榮“給力”一記——“綠色”上海世博
1月27日,《無錫商報》報道,《 3.12兆瓦發電量,尚德為世博提供綠色能源》:由尚德公司承建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和中國館3.12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近日順利并網,已經開始為上海這座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尚德公司承建的上海世博會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涵蓋了主題館和中國館兩部分,其中主題館屋面太陽能板安裝總面積為31104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屋面,全部采用尚德公司設計和特制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如按上海標準的光照條件計算,太陽能屋面年發電量可達284萬度,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1000噸,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500噸。
我們一定還能記得起兩個相關的“給力”新聞。2006年4月,北京奧運會主體育館——國家體育館,確定在“鳥巢”的12個主通道安裝130千瓦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施正榮與黃孟復、何振梁等出席簽約儀式。2008年5月8日,中國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點燃北京奧運會圣火,為此次行動提供能源保障,成功詮釋“綠色奧運”的,同樣是尚德贊助的光伏發電系統。
我注意到施正榮一個有趣的“操盤”習慣,——如果說贊助北京奧運“鳥巢”是打“主場”的話,施正榮贊助珠峰大本營保障奧運圣火登頂,在另一個地方同時開打“客場”。如果說上海世博場館是“主場”的話,施正榮同時開打“客場”,黃浦江上中國第一艘太陽能游船。主、客場同時打,選擇北京和上海中國這一北一南兩個制高點,綁定全球影響力最高平臺——奧運會、世博,再從世界最高海拔的珠峰到零海拔的東海之濱,前后相隔不過兩年時間。
兩年時間, 從奧運會到世界博覽會,從光伏組件到冥王星光伏組件,從130千伏到3.12兆瓦,施正榮正在將這些在財報上可以忽視的數字,演變成撬動中國光伏市場和影響全球的那些個“不能忽視”的支點。
施正榮“給力”二記——黃浦江上的184天
6月6日,新華網報道,《我國首艘太陽能游船起航,俞正聲啟動首航按鈕》:“尚德國盛號”游船,將在世博會期間為游客提供觀光游覽服務。該船是國內第一艘采用多種能源的混合動力船舶,首次將太陽能電力導入游船動力,將混合動力模式引入船舶建造,其最具特色的“太陽翼”高10米寬5米,采用高效晶硅異型太陽能電池70余片,可跟蹤陽光照射方向自動旋轉,綜合選擇風力、風向,最大化利用太陽能。按上海標準的光照條件計算,“尚德國盛號”年發電量可達17841度,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6.282噸,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705噸。
讓黃浦江上航行一艘太陽能船,施正榮這個主意已經打定多年。這條與上海齊名的河流,流經外灘的兩側,正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各國主要場館所在地。這個別出心裁的創意,游弋184天的上海世博的黃浦江上,將一批批中國觀眾“擺渡”到一個綠色的國際視野中,將國際視野“擺渡”到一個綠色的中國。
大幕落下,冬天來臨,轟轟烈烈的上海世博,參觀隊伍消失,輿論退潮,大多數世博建筑已經或正在消失,只有國家館與主題館得以保留,只有那艘黃浦江上施正榮的創意,最早央視記者報道中的“移動世博館”,每天還將展示在東方這條流動的河流上。這三件體現中國光伏產業成就的綠色作品將繼續著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和期待。這足以旁證光伏產業不是僅僅轟動一時,施正榮的光伏事業因2010年上海世博會,具有了長期象征意思。
施正榮“給力”三記:尚德低碳理念館
6月18日,騰訊網報道,《戈爾為尚德低碳理念館開館揭幕》:6月11日下午,“地球衛士”、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先生訪問尚德電力。當天下午,戈爾先生攜手“可拯救地球50人”之一的施正榮博士,與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省長羅志軍、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市長毛小平一起為尚德低碳理念館開館揭幕。尚德低碳理念館是現今世界第一座宣傳低碳理念的展館,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可同時供不同年齡層次的來賓參觀、學習。
戈爾先生以關注地球變暖給世界留下清晰印象。2007年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的《難以忽視的真相》是戈爾的一個清晰印象; 2007年7月7日同一天, 戈爾成功發起全球7個國家8個城市“Live earth 拯救地球”演唱會,這是他第二個清晰印象;2010年6月,戈爾親臨無錫與另一個“世界環境英雄”施正榮共同為尚德低碳理念館開館,這是戈爾給世界留下的又一個清晰印象。
如果說戈爾的第一個印象是揭示問題,第二個印象更像是在“分析”問題,第三個印象就是解決問題。戈爾在中國光伏的大本營施正榮那里,找到了清晰的問題解決方案。
施正榮“給力”四記: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狙擊”
10月9日,財經網報道,《尚德美國工廠投產,明年產能至50兆瓦》:尚德美國工廠位于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古德伊爾,廠房面積近1.1萬平方米,初期規模為年產30兆瓦,員工人數75人,到明年初,產能將擴充到50兆瓦,員工人數將增加到150人。施正榮博士出席開工投產儀式致辭,“今天,我們覺得我們必須更加融入到當地的經濟和社會中,在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徹底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必須促進當地經濟獲得包容性增長,共享綠色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施正榮宣布美國工廠投產在前,朱棣文“給力”在后,前后不足二個月。江蘇省委領導完全贊同這一行動的戰略意義:美國鋼鐵工人協會會正式起訴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生產的補貼政策,尚德在美國鳳凰城投產緩解了這一矛盾,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挽救了中國的一個產業。
想起2007年“世界環境日”采訪尚德,解曉南說的一句話:“中國要有10個尚德,100個尚德”。這是1個尚德為中國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啟動的一次全球戰略按鈕。
施正榮“給力”五記:給光伏產業來點“戲劇性”
12月11日,人民網報道,《施正榮夫婦向悉尼劇院捐贈光伏屋頂系統》:11月26日,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博士夫婦以及澳大利亞國寶級女演員、好萊塢明星凱特•布蘭切特夫婦一同出現在悉尼劇院大廳,攜手合上電閘,標志著施正榮夫婦出資200萬澳元并由尚德公司提供組件的悉尼劇院384千瓦太陽能光伏屋頂系統成功并網發電。據了解,整個系統由1906塊尚德高效的“冥王星”太陽能電池板組成,是目前悉尼乃至整個澳大利亞裝機容量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屋頂系統。投入使用后,預計每年發電40萬度,25年產品壽命期累計發電達1000萬度,連同其他節能改造措施將能滿足悉尼劇院高達70%的用電需求,從而大大降低建筑日常能耗,節能減排效果十分顯著。
《新華日報》以《尚德太陽能“登頂”悉尼劇院》為標題,刊發該新聞。
這個澳大利亞國家科學和工程技術院院士,商界明星施正榮,好萊塢明星布蘭切特,以及光伏的明星“冥王星”產品,星辰齊聚綠色的悉尼大舞臺,這總結似乎不“給力”。還是借助布蘭切特在悉尼舞臺上的形象給一個比喻:太陽能像太陽一樣“普照”地球,是需要來一點“戲劇性”的。
五個“給力”新聞發生在四個“給力”地方。一個是2010年度全球影響最“給力”的黃浦江畔,一個是全球銷量最“給力”的光伏企業總部,一個是全球新能源戰略思路最“給力”的美國,一個是“出產”全球光伏技術最“給力”的澳洲。施正榮選擇這四個地方“給力”,對光伏產業的普及是有戰略意義的。郎咸平說,光伏產業的本質是“融入生活”。光伏產業對生活的融入,需要轟動的影響力,需要來點“戲劇性”傳播。而這種影響力和戲劇性,不只是關乎一個光伏企業,而是關乎整個光伏產業。
而在光伏產業“融入生活”的過程中,關注價值和產業形象,保護中國光伏產業健康成長,可持續地構建“中國制造”新形象,這是施正榮在2010年度對光伏產業最“給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