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在國內的兩場能源轉型論壇上,兩位頗具名望的院士把炮口對準儲能,直言“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打破了此前把儲能視為“新型電力系統壓艙石”的行業共識。語出驚人,引發業內嘩然。
作為能夠平抑新能源波動性,與風電光伏結合最緊密的電化學儲能,在“雙碳”背景之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學界一反常態地唱衰儲能,在某新能源企業高管看來其實是在釋放某種信號:“國家層面上覺得,儲能被炒得過熱了,是時候借專家之口潑冷水,讓行業降降溫了。”
無獨有偶,近段時間,資本市場對儲能的信心也嚴重不足,有關“儲能本輪投資周期已經結束”的聲音不絕于耳。“原來不少投資公司承諾的一些錢,現在都開始縮水了。”某頭部新能源企業高管還記得去年儲能市場有多么狂熱:“只要包裝個概念,然后拉三五個人馬,投資人一看還行,基本上就給打錢了。”
“熱錢沒了,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裸泳’。”一位投資人對虎嗅表示,儲能的淘汰賽接下來會異常慘烈。
追逐風口的代價
過去兩年間,儲能賽道的爆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電站強配儲能的政策,為早期市場創造了剛性需求。
業內人士把2022年稱為電化學儲能的“元年”。根據研究機構EVTank數據,2022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159.3GWh,同比增長140.3%。另據CNESA數據,2022年國內新型儲能新增裝機量為15.9GWh,同比增長200%。
有機構預測,今年儲能的增勢將更為強勁,新增裝機量有望達到去年的兩倍以上,總裝機量在30-40GWh之間,市場規模或將突破480億元。
強配政策驅動下的儲能市場,本該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但成也專家敗也專家。”某業內人士感慨:“有些人之前過分夸大了儲能在電力系統發揮的作用,揚言一年就能創造幾百吉瓦的需求,一下就把大家的預期給漲起來了。”
于是,在去年市場整體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儲能廠商普遍對未來的市場懷揣憧憬,大規模擴產成為上游的主旋律。
以成本占比最高的儲能電芯為例,無論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等頭部廠商,還是海辰、瑞浦、楚能等新銳企業,都在供給側加大力度,大舉投資擴產。然后今年初,產能一下子突然就冒出來很多,造成了嚴重過剩的局面。
高工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由于行業擴產積極,當前國內儲能電池產能已超200GWh,整體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戶儲電池產能利用率連三成都不到。
在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儲能業務部總監楚攀看來,產能過剩并不是行業缺乏足夠多的市場需求所致,而是各個廠商在做規劃時,更多的是從市場競爭的層面考慮,忽視了行業的客觀發展規律。“他們擔心萬一市場需求起來的時候,如果產能沒有跟上,無異于丟掉了市場份額。”
除此之外,當下儲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錯配,還有一大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在電網系統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特別是調度系統和優化系統還不夠自動化和智能化,因此還無法解決新能源和儲能并網之后,大規模控制和管理的問題。”遠景能源儲能產品總工程師錢振華如是說。
作者:包校千 來源:虎嗅APP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