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們為水泥、鋼鐵、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絞盡腦汁的時候,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命題——合理規劃新興產業、謹防重蹈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覆轍的警鐘,已在我們耳邊敲響。讓快速崛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有序,給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注力而非加壓,成為江蘇省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病后初愈教訓尤不可忘
提到新興產業,不能不提太陽能光伏。盡管眼下這個行業有了復蘇的跡象,但其興衰過程仍給以深深的思考。在陳仁壽委員看來,目前江蘇省光伏產業屬于“病后初愈”,眼下仍有超過半數企業經營困難處于停產狀態,負債率偏高,因此,決不能“好了瘡疤忘了疼”。分析梳理江蘇省光伏產業的經驗教訓,陳仁壽認為,絕大多數企業產品檔次不高,高新產業名不副實,企業間低水平競爭嚴重,是一大先天性缺陷。“因為缺乏產品研發和技術革新能力和動力,我省光伏行業實際上主要是電池片和電池組件制造,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結果是利潤率很難提高,價格戰成了銷售的“法寶”。
如何實現江蘇省光伏業突圍,政協委員們建議必須內外功并用、標本兼治。對企業而言,實現重大關鍵技術突破是關鍵,要通過產品提檔升級謀求錯位發展,跳出同層次惡性競爭怪圈,用新產品創造新需求。相關政府和機構,則要營造真正給企業雪中送炭的外部環境。金毅委員建議,應健全投融資體系、加大對前端研發支持力度、引進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特別要加快促進江蘇省由光伏制造大省向應用大省的轉變。
三大風險提醒物聯網產業
幾年前,物聯網在我省還是個新概念,如今其產業集群效應已初現,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集聚區。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殷志強委員提醒,各地在搶抓物聯網產業機遇的同時,不能忽視潛在的風險。目前國家有《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很多地方則有物聯網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都為趕上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的高速列車。以無錫市為例,“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5年)”就將2015年的產值目標鎖定為2500億元,占全國年產值的50%。其他省市的物聯網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雖然沒有明確的量化目標,但發展雄心躍然紙上。如果這些規劃都付諸實施,物聯網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帶來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可持續發展及核心創新能力不足,是另一大風險。物聯網的基礎工業還在國外,我國真正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的部分并不多。因此,產業發展越快給國外資本提供的市場越大,我們自身卻陷于后勁不足的窘境。殷志強說,產業集群雖然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組織形式,但也可能出現系統性風險。美國底特律汽車城破產、我國東北三省等“老工業區”陷入長期衰落,都給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
殷志強提醒,國外的物聯網驅動力主要來自市場即應用,我們的驅動力則在政策而非市場,導致我們有些物聯網技術缺乏真正的商業價值。事實上,我們不乏沽名釣譽的企業,有的只是從事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系統集成或簡單應用的企業,卻大炒物聯網概念,以獲取政策扶持,只想撈一把就走。
為防范產業風險,殷志強建議建立物聯網產業監測預警系統,強化對物聯網集群的控制,將投資力量盡可能分散于發展產業內的多種產品或技術,避免同質化產品技術一哄而上。同時要努力培養產業核心能力,可以從物流等較為成熟領域的應用做起,進而將物聯網產業化和市場化推向更多領域。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是王道
“很多地方都在鼓勵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但不能忽視這樣兩個事實,一是我們的藥品95%以上是仿制藥,二是80%左右的制藥企業虧損。”南京圣和藥業公司董事長王勇委員說,造成這一局面的一大原因是企業缺乏創新動力,研發投入不足,導致產能過剩拼價格。他認為,政府應厘清職責,加大投入促進公益性醫療行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制藥產業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加強藥品市場的質量監管。作為市場主體的制藥企業,應由市場來決定其生存發展,包括把產品價格的話語權交給市場。
江蘇大學副校長施衛東委員說,我國新興產業同構現象相當嚴重,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各市紛紛規劃建設新興產業基地,而真正有基礎和優勢的地區卻不多。一些所謂的新興產業只是披了個“馬甲”,比如風電設備,全國產能過剩超過50%,行業利潤大幅下滑,其中華銳風電營業收入由2010年的203億元跌至2012年的40億元,凈利潤則由28.56億元跌至-5.83億元。為防止這種現象向其他新興產業領域蔓延,他建議,一是減少行政干預,防止地方政府推動下的盲目投資,讓企業養成真正的內生源動力;二是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三是培育和開拓新興產業內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