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從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
什么是綠色建筑?它能為經濟社會生活帶來哪些好處?又如何實現從2%至50%的占比飛躍?記者專訪了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
我國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
建筑工地抽出的地下水直排到污水管網,住宅樓窗戶是單層玻璃還沒有外遮陽,辦公樓室內采光24小時依靠開燈……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就是我國建筑業能耗現狀的縮影。
建筑業是我國能源消耗的大戶,行業能耗約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的30%。目前,我國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能耗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以供熱為例,我國集中供熱的一次能源消耗為20公斤標煤/平方米,高出同緯度甚至更高緯度歐洲國家一倍,而且歐洲國家的集中供熱能耗還覆蓋了夏日制冷和四季生活熱水供應。
據韓愛興介紹,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無論是去年頒布的《綠色建筑行動規劃》還是今年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提高綠色建筑在城鎮新建建筑中的比重。”
為了規范綠色建筑的評價,我國于2006年首次發布實施了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根據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包括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綠色建筑劃分為三個星級,滿足的項數越多,評價等級越高。
綠色建筑不是昂貴的建筑
近5年,我國綠色建筑都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發展。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共評出綠色建筑1446項,總建筑面積近1.63億平方米,僅2013年獲評的建筑數量就比2012年增加了81%,面積增加了1.12倍。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將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
“綠色建筑也不是僅有綠化的建筑。綠色建筑實際上是在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環保等方面,從設計到運營都執行更嚴格的能耗標準,既低碳,又使人住得更舒適健康。”韓愛興說。
據介紹,根據目前國標,與普通住宅相比,綠色住宅建筑必須滿足的條件包括:住區綠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l平方米;節水率不低于8%,景觀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備地下水井供水;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設置密閉的垃圾容器,并有嚴格的保潔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裝化存放等。
盡管看上去條件頗多且要求較高,但綠色建筑并不是昂貴的建筑。“在一些人的認識中,綠色建筑就是高科技建筑,這是一個誤區。綠色建筑不是高投資建筑,其增加的成本很少,甚至可以忽略。”韓愛興以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后評估調研”課題成果分析,住宅項目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的每平方米成本分別只增加了33元、73元、2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