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大棒”終于砸下來了。3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的第二次“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反補貼初裁結果,擬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8.56%至35.21%的“雙反”稅。這遠遠高于美首次對華光伏產品實施的稅率,且實施產品范圍較之前擴大。
據悉,今年美國光伏組件的需求量在5GW至6GW,來自中國的產品占到50%以上。此次“雙反”調查預計影響中國20億至30億美元的出口金額,這對于剛復蘇的中國光伏行業將造成巨大沖擊。
憂:貿易壁壘蔓延
“美國此輪‘雙反’調查,對中國光伏行業的影響會比業內想象的大得多。”湖北追日公司總裁陳建國表示,他較為擔心貿易保護未來不只是發生在光伏組件的產業鏈上,也會出現在包括逆變器在內的其他組件上。
宜都九州方圓光伏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行業應共同行動起來,把新的貿易壁壘打破,避免其從歐美向印度、澳洲蔓延。
來自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美國2012年第一次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期間,我省光伏企業普遍受到影響,出口嚴重下滑。2013年1至7月,我省光伏產品實現出口約125萬美元,同比下降88.87%。
優:倒逼產業升級
湖北省能源局副局長董宏彬認為,積極建設下游分布式光伏電站等配套設施,拓展內需等或將成為我省光伏產業后續發展道路。“‘雙反’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給企業增加了巨大的生存壓力,而另一方面,在中國光伏行業產能依舊嚴重過剩的情況下,或倒逼行業優勝劣汰、提高產業聚合度。”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理事長石定寰說,今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需求量將近44.5GW,較去年增長20%。今天的國際市場不僅有歐美,還有非洲、南美洲、中東、太平洋島嶼地區等等,只要努力開拓,企業就能走出去。
湖北光伏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粗具規模,企業達30多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不論是產業規模,還整體水平落后于全國。中國地質大學光學專家、教授龍光芝表示,“我省應重點加強武漢、宜昌、黃石光伏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沿江光伏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在光伏這個綠色、低碳的朝陽產業中,尋找國內外的湖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