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監會官方微博消息,8月19日,證監會核準了11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上交所5家,深交所中小板1家、創業板5家,湖北菲利華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菲利華三年上市之路終于如愿以償。但是,菲利華的成長性究竟如何?近三年原材料、燃料采購逐年下滑,業績增長從何而來?
菲利華位于湖北省荊州市,主要從事石英玻璃材料和石英纖維材料及制品,主要產品包括光纖生產用石英材料、半導體用石英材料、光伏行業用石英材料,以及航空航天及其他領域使用的石英纖維及制品,其特點是產品石英玻璃材料與高新技術配套,屬高性能產品;公司自稱石英纖維是全球少數制造商之一。
產品結構不均衡光纖用石英占大頭
菲利華的石英產品,產品結構上主要是光纖用石英。2013年的產品結構上,光纖占60.79%,其次是半導體用石英材料,占38.95%,石英纖維和光伏占比很低,分別只有0.12%和0.14%。光纖用石英棒、管主要用于光纖預制棒制作和預制棒拉纖時的支撐材料,如把手棒、把手管、石英罩杯,主要客戶為長飛光纖光纜和江蘇亨通光電,相對于2013年營業收入,長飛占4.08%、亨通光電占5.18%。
三年上市之路微增掩不住不利變化
菲利華2011年就開始申請上市,當年8月3日接受上市輔導。2011年成為近三年業績增長最快的一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41.83%,達到2.7億元,之后逐年下滑,2012年增長4.63%,2013年下滑至增長0.39%;凈利潤增幅也從2011年的55.15%,下降至2012年7.37%,2013年為11.58%。
菲利華的業績下滑體現在增幅上,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看,近三年基本持平,但是,其他財務數據則明顯向不利方向變化。
近三年,公司的應收賬款從3302萬元增加到4906萬元,存貨從4534萬元上升至4968萬元,應收賬款周轉率從9.71次降低至6.65次,存貨周轉率從3.61次下降至2.56次,現金流凈增加額從正轉為負,2013年為-1615萬元,這些都顯示公司業績下滑,后勁不足,甚至2013年小幅增長的經營指標也存有疑問。
原料能源采購均下降增長從何而來
菲利華的石英制品生產,實際上是來料加工方式,高純度石英砂原料依賴進口;燃料依靠周邊化工廠的副產品,從沙隆達、江漢鹽化總廠等企業采購氫氣;液態氧則從武鋼相關企業采購。
菲利華的高純度石英砂主要從美國UNIMIN的代理商北京雅博采購,近三年采購金額分別為3382萬元、3812萬元、2453萬元;公司采購江漢鹽化工總廠的能源,分別為658萬元、614萬元、377萬元;液態氧,主要采購自武鋼,分別為712萬元、513萬元、314萬元。所有采購量都顯示,2013年采購量都是近三年的最低。2013年進口石英砂采購同比下降35.6%、來自江漢鹽化工總廠氫氣下降38.5%、采購武鋼的液態氧下降39%。
如此多的下滑數據,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卻增長0.39%,凈利潤增長11.58%,這些業績從何而來?
募集資金用途籠統募投產能消化難
菲利華此次首發,擬募集資金4.11億元,募集資金用途籠統稱為電子信息產品用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品生產建設項目,目前石英玻璃加工企業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光伏、光纖和半導體領域,光伏行業近兩年不太景氣,半導體用石英制品又受制于國外石英砂原料商,菲利華的4.11億元投向何處?
菲利華目前的產能,光通訊類約340噸,半導體類約530噸,太陽能類1.8萬臺,產量則分別為416噸,229噸,567臺。顯然,除光通訊類產量超產能22%之外,其他類產能均過剩。光通訊似乎產能不足,但是銷售反而沒上去。2013年,光通訊類416噸的產量,銷售只是353噸,比2012年339噸略有增加。
另外,公司產能光通訊類加上半導體類,合計870噸,主要產品的產銷率都不足,而募投項目擬投資4.11億元,新增200噸合成石英碇、新增2400噸天然料石英玻璃碇,共計增加產能2600噸,如此大的募投產能如何消化,不能不讓人對產能過剩、產品積壓、產銷率不足,影響經濟效益存在極大的擔憂。
產能大幅擴張,也帶來原料、燃料的問題,雖然公司與沙隆達、江漢鹽化總廠簽訂采購氫氣的合同,但是產能急劇擴大,氫氣、液態氧供應能不能得到保障,關系募投項目建成后能不能達到量產。
藍寶石項目成雞肋承諾回購能否成“定心丸”
公司2011年就宣稱正式進入了LED藍寶石晶體產業。2011年4月簽署了設備采購合同,首期5臺長晶設備計劃于8月在荊州工廠投產。并稱2011年至2018年還計劃投資20億元,進行LED藍寶石晶體項目的擴建。到2020年項目全面達產后,將形成年產1600萬片2.5英寸LED藍寶石的生產規模。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經累計投資3555萬元,已經試生產出合格的藍寶石晶體,但一直未能量產。
時過境遷,公司此次說,目前藍寶石市場較為低迷,項目能否順利投產存在不確定性,發行人承諾如果2015年12月31日還未投產,發行人主要股東收購回去。
發行人的承諾似乎給投資者吃了顆“定心丸”,但是此項目占壓了大量資金,對公司經營的不利影響是無法用承諾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