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多晶硅進口數據來看,我國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商務部、海關總署2014年第58號公告)、對進口多晶硅實施“雙反”并未起到預期效果。輿論上,國內光伏行業內有些人借此提出了針對國家出臺的這一貿易救濟措施的不和諧論調。甚至是國際組織SEMI的專家也公開挑戰。
從9月多晶硅進口數據來看,我國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商務部、海關總署2014年第58號公告)、對進口多晶硅實施“雙反”并未起到預期效果。輿論上,國內光伏行業內有些人借此提出了針對國家出臺的這一貿易救濟措施的不和諧論調。甚至是國際組織SEMI的專家也公開挑戰。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58號文”出臺的背景。今年1月,我國商務部公布反傾銷與反補貼終裁結果,對美國太陽能級多晶硅出口企業征收53.6%-59.1%的“雙反”稅率。但隨即,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以規避反傾銷稅)的多晶硅占我國多晶硅進口總量的比重大幅上升,“雙反”措施似乎收效甚微。太陽能級多晶硅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還可以規避一般貿易渠道4%的進口關稅,因此加工貿易進口的多晶硅就可以更低的價格在中國市場銷售。
從多晶硅進口和光伏電池組件對美國、韓國、德國出口對比數據看:大比例的多晶硅以加工貿易方式從這三個國家進口,但鮮有看到對應的電池組件產品返回這些來料國家。因此,有無多晶硅加工貿易政策對促進或削弱光伏產品出口的影響有限。而相關企業則利用加工貿易方式原料進關的免稅政策進口多晶硅,但電池、組件產品出口時不原路返回,而是自主銷售,甚至按一般貿易出口,獲得13-17%的出口退稅,兩頭獲利。
正是看到這種情況,8月14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了2014年第58號公告《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的決定》(58號文),采取貿易救濟措施,遏制這種貿易違規行為。同時,考慮到各企業的實際情況,將以企業為管理單元的聯網監管企業的執行寬限到2014年12月31日。
出乎意料的是,太陽能級多晶硅大量進口的趨勢不僅沒有被阻擋,反倒變本加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我國多晶硅進口總量為9942噸,環比增加18.7%,再創歷史新高。其中自美國進口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達1698噸,除去不在反傾銷范圍內的189噸半導體用多晶硅外,其他全部為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
國外多晶硅出口商為了繼續延續對中國的傾銷之勢,利用中國的加工貿易政策渠道規避“雙反”,想方設法趕在9月1日前突擊審批。從多家省級光伏行業協會了解到,“58號文”出臺后,國外被“雙反”的多晶硅巨頭與國內光伏廠家簽訂大量多筆加工貿易合同,期限超過了58號文的規定的2014年底,延續到了2015年以后,這些加工貿易在文件發布后的兩周時間里得到省以下的市級商務部門的批準。這顯然是在挑戰58號文件,挑戰海關稅收監管。
作者: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秘書處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