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安徽省肥東縣長臨鎮羅洪村居民張立功來說,2013年7月9日這一天他可能此生不會再忘記。當天,他們五戶貧困戶屋頂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運行。 一年后,2014年7月,孟凡生體會到同樣的驚喜。“不要花一分錢,用電不花錢,還能賣錢,當然好。”孟凡生是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十井社區人,在他看來,屋頂上的分布
對安徽省肥東縣長臨鎮羅洪村居民張立功來說,2013年7月9日這一天他可能此生不會再忘記。當天,他們五戶貧困戶屋頂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運行。
一年后,2014年7月,孟凡生體會到同樣的驚喜。“不要花一分錢,用電不花錢,還能賣錢,當然好。”孟凡生是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十井社區人,在他看來,屋頂上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就是個“寶貝疙瘩”。“半年的時間里,我已經從一卡通上領到了1000多塊錢電費,我老了,又是殘疾,想掙一分錢都難。”孟凡生說。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在全國率先實施光伏扶貧。在學習合肥模式后,安徽另一國家級貧困縣金寨縣2014年在全縣進行了推行。2014年11月上旬,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光伏扶貧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決定自2015年在全國六省市實施光伏扶貧試點工作。試點目標是利用6年時間,開展光伏發電產業扶貧工程。一是實施分布式光伏扶貧,支持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貧困縣”)已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增加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二是片區縣和貧困縣因地制宜開展光伏農業扶貧,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或設施農業等建設光伏電站,促進貧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
從局地示范到在較大范圍內試點,這意味著此項發軔于安徽的扶貧項目具有普遍推廣的價值,全面推廣的可行性得到認同,光伏扶貧可以讓更多貧困戶享受到光伏發電帶來的光明和溫暖。這也是“尋找可推廣的改革案例”欄目中唯一一個目前正式在全國進行試點的案例。
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舉措之一,安徽光伏扶貧為何會被接受并得到推廣?它是如何運作的?有哪些可供借鑒的經驗和路徑?目前正在進行哪些新的嘗試?這一扶貧舉措在全國推廣又面臨著哪些挑戰?2015年年初,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安徽進行了實地探訪。
合肥首試:光伏扶貧破題 在國內,合肥市是全國最早探索光伏扶貧模式的城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事實上,光伏扶貧之于合肥,起初并非源于扶貧,屬“無心插柳柳成蔭”。
合肥市農委主任何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2013年合肥市選擇5家農戶進行試點,因為不能確定會出現何種結果,謹慎地采取企業贊助模式,由本地中南光電、陽光電源兩家企業出資金和技術給試點貧困戶設計安裝一個2.5千瓦小型家庭用戶光伏電站,“因為這樣規模的光伏電站是比較適合家庭的,隨后從運行及反饋情況看,無論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很明顯。當年市里決定把分布式光伏作為扶貧舉措之一在全市推廣。”
合肥市經信委主任李海鷹告訴記者,光伏產業產能過剩是全國難題,為化解產能難題,合肥市提出打造“光伏應用第一城”的目標,希望光伏工程不僅讓工業企業用上清潔能源,而且還能福澤千家萬戶。“最早,光伏扶貧項目是由市長張慶軍提出來的,按照政府推動、專項投入、農戶自愿、收益全留、試點示范、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通過多個渠道推廣。2013年先在100戶貧困戶家庭進行試點,由財政全額出資為每戶建設1個裝機容量3千瓦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接入戶用配電設備,實現并網發電。供電公司與貧困戶簽訂并網發電合同,按結算周期向貧困農戶全額支付上網電費。”
光伏扶貧只是其中之一。隨后的2014年7月,合肥市出臺《光伏下鄉“百千萬”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18年年底,全市建設100個光伏應用示范美好鄉村、1000個農村光伏扶貧家庭電站、1萬個農村家庭分布式光伏電站和1萬畝光伏設施農業(漁業)基地。
“如果單從整個產業角度看,僅靠光伏扶貧不可能解決光伏產業產能過剩難題,但是,光伏扶貧是精準扶貧項目之一,它將光伏應用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社會效益。”合肥市扶貧辦主任肖波說。
在肖波看來,變“漫灌”為“滴灌”,光伏扶貧是“最符合”精準扶貧要求的扶貧舉措。“光伏發電項目充分利用了貧困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連續25年可產生穩定的收益,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既推動了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又加快了節能減排型城市的建設步伐。項目收益瞄準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做到有的放矢,扶一批,富一批,貧困問題解決一批,探索精準扶貧開發的新機制、新路子。”
實踐中,長豐縣楊廟鎮副鎮長武林告訴記者,2013年長豐縣把50戶“光伏扶貧”項目指標全部分配給了該鎮的困難農戶,在施工單位和供電等部門的努力下,50戶家庭光伏電站于2013年12月12日正式并網運行,整個項目建設僅用了56天。在武林看來,光伏扶貧項目是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的新嘗試,一個3千瓦的電站每戶可以年均增收2500元左右,直接、長效地幫貧困戶脫貧。
跟進探索 “俺的小電站咋樣了?”金寨縣槐樹灣鄉楊橋村智障患者詹政林一見到鄉干部就問。
2014年6月,金寨縣首批1008座貧困家庭電站并網發電。隨即,該縣啟動了第二批1000座電站建設任務,每戶裝機容量都是3千瓦,詹政林家是其中之一。2014年11月,第二批項目也正式并網發電。目前,金寨縣家庭電站數量居全國第一。而截至2014年底,率先試點光伏扶貧的合肥市,2014年只新增200戶,加上2013年100戶并網發電,全市僅有300戶。
金寨縣之所以能后來者居上,概因建站資金來源方式不同。與合肥財政全額為貧困戶買單不同,金寨采取三個1/3的商業模式,其中1/3費用8000元為用戶自付,政府出資1/3,在該縣投資企業信義玻璃出資1/3。記者在采訪中獲悉,企業之所以斥資贊助,一方面是為了得到在該縣建大型地面電站的資質,即“路條”,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獲取當地廉價的地面資源,即荒山灘涂。
為推廣光伏扶貧,2013年起,合肥市、縣財政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在全市選擇了105戶農村貧困家庭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建設試點工作,探索了一條農村“無勞力、無資金、無穩定收入來源”這一“三無”貧困農戶脫貧解困的新路子。2014年5月起,合肥市對21.56萬農村貧困人口,112個貧困村全面開展了建檔立卡工作,在年內實現“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全覆蓋,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夯實基礎、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之所以對“三無”貧困戶全部免費,肖波說,是因為這些貧困家庭沒有勞力,任何一種扶貧方式都難以讓其脫貧,屬于看不到“脫貧希望”的貧困戶。“我們的規劃是,用5年時間,為全市‘三無’貧困戶建一個家庭電站,當然,對不符合建站條件的貧困戶屋頂,先對其進行危房改造。”
“一方面,貧困家庭中,只有一部分家庭屋頂適合安裝,另一方面,限于資金難題,財政全額買單,只能選擇貧困戶中的貧困戶實施光伏扶貧,也就是‘三無’家庭,所以,現在覆蓋面只能是很小一部分。”肖波說,合肥此前已經有300戶貧困家庭建起了分布式光伏電站,每一戶安裝3千瓦,總費用大約為2.4萬元,這2.4萬元初裝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項目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分布式光伏扶貧家庭電站,目前在技術上不存在難題,大規模推廣主要是資金難題。“像詹政林這樣的赤貧戶,若按照首批項目的出資模式,是不可能拿得出8000元的,所以我們在實施第二批項目時,先由貧困戶統一從村級貧困互助發展資金中借款,然后分6年從其發電收入中扣除,借款利息則由縣財政統一貼息解決。”金寨縣扶貧辦主任劉澤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