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記者剛一走進綿竹市什地鎮合結村村委會,一抬頭就看見屋頂上的光伏發電板一塊塊正在享受著“陽光浴”。“只要有陽光就意味著我們有收益。”這樣的天氣樂壞了合結村村委會主任李軍。 合結村是綿竹“光伏扶貧”的8個試點村之一,該村光伏發電站裝機容量30千瓦,去年10月正式并網發電。“從去年10月到今年6
7月12日,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記者剛一走進綿竹市什地鎮合結村村委會,一抬頭就看見屋頂上的光伏發電板一塊塊正在享受著“陽光浴”。“只要有陽光就意味著我們有收益。”這樣的天氣樂壞了合結村村委會主任李軍。
合結村是綿竹“光伏扶貧”的8個試點村之一,該村光伏發電站裝機容量30千瓦,去年10月正式并網發電。“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底,已發了近萬度電。”李軍告訴記者,該光伏發電站設計使用年限20年以上,年發電量在3萬度左右,總投資金額為25.4萬元。
去年以來,綿竹市試點“光伏扶貧”,在8個試點村共投資114.4萬元,建成總功率135千瓦村級光伏發電項目。試點項目能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96人持續受益,預計每個貧困村年均增收近3萬元、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近400元。
地處平原地區的綿竹試水“光伏扶貧”,聚集“陽光收入”過程中是否遭遇水土不服?這條引領貧困戶脫貧、貧困村“摘帽”的“光明路”接下來又該怎么走?
嘗試
“光伏扶貧”收益穩定
“就在7月4日,最后一個村完成驗收,至此8個村級光伏發電項目全部完成并網工作。”綿竹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長鮮宇清介紹,正常年景,綿竹地區的光伏發電系統每年每千瓦可以產生1056元的收益,每年總收益達14.2萬元,受益年限達20年以上。
“日照時間較短,空氣潔凈度不高,這些是制約光伏電站的根本因素。”曾有人質疑,整個成都平原地區的每天平均日照時間是2.8小時,遠低于新疆的5個多小時。地處平原地區的綿竹,為何會選擇“光伏扶貧”?
“2015年起,綿竹至少有8戶農民自建光伏發電站獲收益,從中我們受到了啟發。”鮮宇清表示選擇這種方式扶貧并非一時興起,通過前期調研表明,位于盆地邊緣的綿竹,年日照數950小時;按照國家新能源政策,光伏發電按發電量給予年限為20年的定額補助。
據鮮宇清介紹,綿竹貧困人口呈“插花式”分散分布,8個項目村貧困人口696人,因病因殘和年老而失勞的有504人,占比72.4%,大部分需要政策兜底和救助,能通過扶持發展起來的只占少數;其次,8個項目村都沒有集體收入,產業單一,開展脫貧攻堅的資源和能力缺乏。
而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可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屋舍等建設光伏電站,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收益穩定,且項目風險較低,所以選擇了“光伏扶貧”方式。
按照項目實施方案,村級光伏發電站產生的收益將被分為三部分:收益的60%平均分配給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作為分紅;20%用于該村非建檔立卡的困難群眾臨時救助;還有20%作為項目運行維護費用。
作者:吳曉彤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