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陽”財、沾“光”脫貧……這些因光伏扶貧而生的詞,其背后是國網江西電科院借“光”轉變扶貧方式,從“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讓更多的貧困戶搭上脫貧列車。
眾所周知,光伏扶貧作為一種新的能源扶貧模式,主要在貧困縣內為符合扶持標準的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貧困戶通過上網售電,直接增加收入,體現了能源精準扶貧,實現了扶貧開發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無論是在突破并網技術難題,還是光伏電站選址建設,國網江西電科院為全省光伏扶貧工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效促進了貧困戶增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實現精準扶貧。
承擔社會責任攻“堡壘”
光伏扶貧是國內首創的精準扶貧模式,被國家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
2016年5月,省發展改革委、省扶貧和省移民辦下達了《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相關部門在江西省精準扶貧攻堅戰的統一部署下,把光伏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地開展光伏扶貧工作。
由此,以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為技術支撐,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做好光伏扶貧接網工程,確保建成的光伏扶貧工程及時并網的光伏扶貧路線清晰地描繪出來。
“相比城市,很多農村地區處于電網末端,電力供應能力不足。而光伏扶貧工程,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對于擁有屋頂資源、空閑土地的貧困地區農民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用電問題,還可額外增加收入,成為貧困戶脫貧的生財之道!眹W江西電科院院長徐寧表示,光伏雖然是一種清潔能源,但并不是受電網歡迎的“穩定電源”,其輸出具有典型的波動性特征。徐寧進一步表示,光伏扶貧項目點多面廣,不可預測性強,可控性差,接入地區屬于農村薄弱電網,若沒有精準的接入分析與技術服務,將對電網安全產生較大的沖擊。
專家分析說,不穩定的光伏發電接入一方面可能造成用戶用電設備燒毀,另一方面由于電壓過高可能導致光伏電源自動保護從而停止輸出,造成棄光,減少發電量,影響光伏扶貧項目效益。
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國網江西電科院主動成立技術攻關團隊,攻下光伏扶貧項目接入電網過程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