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度主題為“瘋狂擴產”的2017年,光伏行業的產能幾何式增長。然而,僅僅半年后,“531光伏新政”的出臺如同一腳猛烈的剎車,為多年來狂飆突進的光伏企業敲響了警鐘。
在全球第一市場的光環下,新政的“反噬”開啟了新一輪光伏去產能的周期。地方政府與銀行在去杠桿的環境中已經難以為成本高企的光伏企業提供“彈藥”,中長期前景或許可期,但短期內企業將如何自救?
出售資產
根據公開資料數據統計,從531光伏新政實施以來,已經有不少于5家上市公司擬出售/出售相關資產。累計金額近50億元。
而這一趨勢或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加速演變。根據新能源研究中心EnergyTrend推測,此次新政將使中國內需大幅下滑到29-35GW,并使全球光伏需求下跌到100GW以下水平,對全產業供應鏈造成極大壓力。
然而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53.06GW,同比增加18.52GW,增速高達53.62%;累計裝機達到130.25GW,位居全球第一。因此,新政影響下,2018年的產能將銳減近一半。
而令人憂心的是,2018年前兩個月擴產勢頭有增無減,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的光伏企業都在擴產。2017年擴產的項目有26個,今年531新政出臺前,已知的擴產項目就已經有十幾個,擴產的勢頭猛烈。
由政策引發的供需不平衡格局直接導致了行業恐慌。
所謂531新政,實際上源自于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發布。因文件落款時間是5月31日,因此稱之為531新政。
通知中強調合理把握發展節奏,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同時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加大市場化配置項目力度。這讓光伏行業的發展與企業盈利大受影響。
在已知的單晶擴產計劃中,協鑫寧夏有1GW高效單晶,京運通(601908)寧夏2GW單晶、阿特斯包頭2GW單晶,中環內蒙15GW(公司總產能23GW左右)、晶科能源新疆4-5GW,晶澳太陽能3-4GW等單晶項目將投產,加之隆基股份(601012)單晶硅片產能25GW,單晶組件產能12GW,預計到2018年底單晶總產能將超過60GW,將是2016年底的4倍。
多晶方面,2018年計劃投/擴產的項目有京運通寧夏擴產3GW、榮德揚州擴產3GW、通威股份(600438)包頭、樂山配套4GW、中電科太陽擴產2GW、南玻股份宜昌擴產2GW、阿特斯包頭擴產3GW,總計將擴產17GW,國內多單晶組件產能將超過70GW。
帶來的價格下探不可避免,但同時,資本市場的相關資產或許將成為交易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