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寒料峭,銀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川隆基)的生產車間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對于當初成果轉化的經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羅向玉至今歷歷在目。
銀川隆基是當今全球單晶光伏龍頭企業——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但令羅向玉沒想到的是集團的硅片項目在落戶銀川時竟然會遭遇“水土不服”,先前的技術及工藝最初的導入過程并不順暢。
這給羅向玉敲了警鐘——科技民企成果轉化并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過程,必須因地制宜,創新求變。
走到整個創新鏈條中最關鍵的環節,如何才能及時摘到成果轉化的“果”?這是和羅向玉一樣的科技民企負責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技術升級,突圍最后一環
在對接市場的前提下,影響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技術本身。
以前,單晶硅棒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依賴性很強,需每隔40分鐘到爐前記錄關鍵數值。如監測不到位,小則晶棒斷線、出現差品,大則發生噴硅、漏硅現象,一爐損失便是十幾萬元,嚴重的還會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在研發單晶爐軟件控制系統的過程中,銀川隆基了解到有高校開發的模擬軟件可以用在研發項目中,但仔細了解之后發現,原本模擬軟件的功能與實際應用還存在差距。針對企業需求,銀川隆基聯合該高校在原模擬軟件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經過無數次數值模擬,3年后最終完全實現了系統的自動化控制。
“工藝一穩定,效率就出來了。”羅向玉說,新系統全面推廣應用后,人均看管設備數量從兩三臺增至十余臺,效率最高的達16臺,人均生產效率提升3倍不止,單晶硅棒成晶率提升4%以上。
政府搭臺,構筑良好環境
如果將民企比作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巨輪,成果轉化便是引擎。
而要讓引擎高速運轉,不僅需要民企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導。“寧夏各級政府一直在努力幫我們減壓、助力,不斷優化成果轉化的大環境,從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羅向玉說,2009年隆基決定進入銀川,正是看中了這里的“大氣候”,使它們在短短10年間實現產值從不足5億元躍升至70億元。
為解決科技成果的轉化服務問題,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問題,支持企業承接和引進科技成果問題,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問題等六大關鍵問題,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并建成了區內首家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寧夏技術市場。近日在寧夏召開的2019年全區科技工作會議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已達到12.11億元,增長65%。全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4.13件。
據寧夏科技廳統計,寧夏技術市場投入運行不足1年,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模式,已服務企業2501家,提供咨詢服務438次,提供供需對接1005項,達成意向31項;搜集、整理、入庫各類科技成果41055項(全國);吸納全國科研院所260所、服務機構150家;舉辦企業創新實務及政策解讀培訓會19場,深入服務企業861家。
寧夏社會科學院綜合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林伶認為,政府就是要完善創新生態與鏈條機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面對科技民企開放,實現共享發展。他說:“政府必須精準施策,加強引導,比如設立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合作的聯合基金,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引導技術驅動型企業布局高精尖產業。”
原文:《怎么做,科技民企才能摘到轉化的“果”》。轉發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