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8年,儲能產業風云變幻,冷暖自知。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不停的變化已是常態,同時也考驗著每一個企業的定力與應變能力。未來會好嗎?2019年又該何去何從?將于5月18—20日舉辦的“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2019(ESIE2019)”是觀察產業的一個重要窗口。
作為國內最早的儲能專業展會之一,ESIE見證了儲能產業的發展史,已成為產業發展的溫度計與風向標。2012年,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首次舉辦“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那時的儲能產業依然處在襁褓之中,前景不明。經過7年的發展,儲能產業鏈日臻完善,并在2018實現了規模化的突破,中國市場首次進入了“GW/GWh”時代。
當前,儲能正面臨商業化的關鍵節點。在走向大規模商業化過程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效能、降低產業鏈成本是儲能行業面臨的長期挑戰。
拋開還處在實驗室階段的技術,各種技術路線的儲能產品正同臺競技。在過去的一年里,技術迭代加速,新產品、新技術開始涌現。在此次展會上,專業儲能電池、高壓級聯、組串集中式PCS等儲能新技術、新產品將首次公開亮相。
每一屆展會都是產業發展的一個節點,不僅僅是把企業、產品、觀眾的簡單聚攏起來分享成果和經驗,更是一種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破題和解讀。通過ESIE2019的參展企業和產品來看,儲能行業正在呈現哪些新的變化?這些新技術是曇花一現還是代表行業的方向?在未來,有哪些技術能夠脫穎而出,走到所有技術的前列?
值此盛會,“儲能100人”綜合各企業的參展資料和相關研究報告,特別為大家梳理出這幾大行業熱點方向,可以一覽儲能領域的新動向。
Ⅰ
鋰電儲能電池升級之路開啟
2018年全球電化學儲能新增裝機中,鋰離子電池幾乎一統天下,占比94%。從ESIE2019參展情況來看,展示與鋰電相關產品的企業超過50家。
鋰電快速下降的成本讓鋰電儲能暫時取得領先位置。保守估計,目前全球從事鋰電研發的人員有幾十萬人之多,技術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充滿活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大體量和高競爭性必將快速提升產品的性能并降低系統的成本,儲能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安全問題,也會隨著鋰電產業發展逐漸被解決。
針對鋰電儲能電池,目前有兩大創新技術值得關注。一是以寧德時代為首推出的長循環壽命磷酸鐵鋰電池,使用壽命可以超過15年,單體循環超過12000次。其次是以南都電源為首的儲能廠家正在積極布局固態電池領域,在技術驗證成功后將建設國內首條1GWh規模的固態電池生產線。
與電動汽車相比,儲能應用更加看重電池的“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以上種種跡象顯示,“聚焦”鋰電后帶來的規模效應將進一步凸顯,從動力電池到儲能專業電池,對現有鋰電池進行升級的破局之路正在開啟。
Ⅱ
鈉離子電池儲能升溫
80年代鋰電池和鈉電池其實是同期發展的,由于能量密度低且比鋰電沉重,鈉電池被逐漸擱淺。但鋰電快速發展帶動了鋰資源價格的大幅上漲,如果可以提取鈉作為電極材料,成本將大幅度下降。
近兩年,鈉離子電池又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開始在低速電動車、儲能領域逐漸發力。超威、星空鈉電、恩力能源、中科海鈉等企業不斷研發新技術,鈉鹽電池、水系鈉離子電池等小型示范項目相繼落地。
今年初,世界首條鈉離子電池生產線在遼寧鞍山誕生,星空鈉電的一期量產項目開始進入建設期,投資額4.6億元,預計2020年全面投產,年產鈉離子儲能1GWh,并已取得重點客戶采購訂單。
據業內人士介紹,鈉離子電池受重視是因為在正、負極材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開始具有了商業化的應用前景。在本次展會上,不少鈉離子電池企業將攜新產品參展。號稱會逐漸取代鋰電池的鈉離子電池究竟是黑科技還是忽悠?
Ⅲ
PCS領域創新百花齊放
毫無疑問,PCS是儲能最為活躍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既有老牌的光伏巨頭,也有新興的創業公司。與光伏逆變器相比,儲能PCS的要求更為嚴苛。
據“儲能100人”不完全統計,幾乎所有的光伏逆變器公司在儲能領域都有程度不一的業務拓展。目前從事PCS研發生產的企業超過50家,但在目前國內的項目招標中,除去全產業鏈布局的中天科技、科陸外,最活躍的還是陽光電源、索英、能高、南瑞、新艾等企業,這些企業在儲能領域均實現了規模意義上的突破。
眾多玩家的涌入讓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激發產業的活力。在ESIE2019展會上,不少企業都將展出針對儲能市場的新產品:中天新能源的兆瓦級儲能升壓一體機、智光儲能的高壓級聯技術、陽光電源的大型集裝箱儲能系統、新艾的組串集中式變流器。。。。。
縱觀光伏逆變器產業的發展史,洗牌已成為常態。一兩年一次小洗牌,三五年一次大洗牌。對于眾多儲能PCS企業來說,儲能市場可能比光伏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百花齊放的2019,何種變流器技術將引領時代?
Ⅳ
儲能云與大數據潮起
儲能是一個天生就蘊含著大數據的行業。一套大規模儲能系統的電芯數以萬計,大量的電芯在現場運行,每顆電芯都是“神經元”,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電池會產生海量的數據。
不管是對電池的SOC還是SOH的計算,如果想提高準確率,前提都要有大量的運營數據做支撐。如果能精確地拿到每個電芯全生命周期內的數據,就可以對系統的運行策略和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和迭代。
對儲能運營商而言,少維護、提升放電量是業務的根本。在ESIE2019展會上,云平臺已成為各企業的標配。在過去一年里,智光、雙登、科陸等企業相繼發布了自己的儲能云平臺,隨著儲能大數據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儲能電站正在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軌道。
最令人矚目的還是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推出的國家電網儲能云,有了國家電網的背書,國家電網儲能云相當于各企業云平臺的“平臺”,可廣泛接入工商業儲能、家用儲能、電動汽車等儲能資源,并先后與中天科技、南都電源等企業簽約合作。
這與國網提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某種程度上一脈相承,圍繞風電、光伏、電動車充電、儲能等行業搭建綜合能源服務圈。服務對象涵蓋用戶、電網、政府、社會等多方主體,最終期望形成產業的生態化運營,為探索儲能商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Ⅴ
安全、消防受關注
儲能安全正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由于安全的需求很隱性,安全問題一直以來容易被忽視。2018年,國內外的儲能電站著火事故,讓產業鏈條上的所有相關方開始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除了完善和提高產品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儲能消防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儲能對安全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也給電池熱管理、消防、認證等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機會。
儲能是一個新興產業,仍欠缺配套的政策和安全標準規范,需要國內外企業和機構共同探索建立健全的儲能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產業“保駕護航”。在ESIE2019展會上,創為、紐特消防、恩華科技將展示針對儲能專用的滅火系統;國外三大權威認證機構TÜV南德、UL、CSA也將為國內企業分享來自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外的標準與經驗。
TÜV南德相關人士認為,要使整個系統在全生命周期內安全地運行,僅在設備投入使用后增設一些安全措施是不夠的。相反,設備生產商必須在產品開發階段密切關注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