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SNEC光伏展期間,氫能和燃料電池作為一個新的焦點話題受到各方熱議。在同期舉行的“2019國際儲能和氫能及燃料電池工程技術大會”上,多位專家對氫能和燃料電池的前景和應用做了前瞻分析。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傅國慶表示,氫能發展前景廣闊,但當前也面臨著產業基礎薄弱、裝備和燃料成本偏高及存在安全性爭議等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制氫技術相對成熟,且具備一定產業化基礎,全國化石能源制氫和工業副產氫已具相當規模,電解制氫技術成熟。相比之下,我國的氫能在儲運技術、燃料電池終端應用技術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據他介紹,上海一直是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排頭兵,具有行業最完整技術研發團隊和產業基礎。經過十多年的積累,上海已初步形成以嘉定為核心的燃料電池汽車研發,以臨港為核心的燃料電池汽車制造以及以金山化工區為核心的氫能供給三大產業集群,形成了較為齊全的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的資源。到2020年,上海將建設加氫站510座,形成小型的加氫站網絡。目前已在立項選址加氫站共計13項,將初步形成環上海的氫走廊格局。
原國務院參事、科技部秘書長、國際氫能經濟和燃料電池伙伴計劃副主席石定寰表示,氫能屬于二次能源,要用各種其他能源從水里或其他方面分離出來形成,是未來有助于無碳可持續發展的真正的清潔能源。它在整個能源發展方向上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燃料電池則是更高效的利用氫能的方式,因為燃料電池不僅可作為交通的動力系統,更是儲能系統的重要方面。我曾經在本世紀初期參與過當時由美國能源部發起的全球氫經濟伙伴計劃,中國當時也高度重視,我們和16個國家政府合作,共同推進這項工作。當時中國的氫能開發從全產業鏈上處于世界氫能開發第一梯隊,但前幾年有所忽視,掉到第二梯隊甚至第三梯隊,在很多方面落后了。現在為時不晚,我們有關部門已高度重視未來氫能的發展,其代表未來能源革命的新的重要方向。”石定寰說。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清華大學汽車系王賀武教授在會上表示,他們的研究表明,氫能提供了一種大規模、長周期、高安全的能源儲能途徑,具有作為可再生能源載體的獨特優勢。未來,氫能與儲能電池將形成一個互補共存的狀態,共同構建以分布式為主、以零排放為特征的能源供應體系,將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家庭生活、工業生產等各個方面。
同濟大學魏學哲教授在主題演講時對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三種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進行了比較,“就小型車而言,我們不管用純電動方案,還是燃料電池的方案,都可以和傳統的燃油汽車相媲美。但在大型車上面會看到,燃料電池汽車在續駛里程、充電時間、加氫時間方面遠遠有優勢。客車也是同樣的情況。因此,我們的結論是燃料電池在大公里、長距離的場景中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