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在國內率先投運省級新能源大時空尺度發電預測平臺,可使新能源功率預測時間尺度從3天延長到7天,且未來第7天預測精準度達84.2%.
截至2018年底,我國新能源裝機已達3.6億千瓦,部分省區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30%。由于我國電源以調節能力相對有限的火電為主,不能較好平衡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出力的隨機波動性,造成部分省區一定程度的棄風限電。因此,開展新能源功率預測,并據此將新能源納入發電計劃,是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依據相關行業標準,當前我國新能源功率預測時間尺度為3天,火電機組的啟停周期在5-7天,即新能源功率預測的時間尺度不能與火電的啟停周期相匹配,因此不能有效指導將新能源納入開機計劃。
為此,2017年以來,江蘇電力融合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通訊技術,依托“考慮大尺度天氣系統影響的省級新能源功率長時間預測技術”課題研究,建設省級新能源大時空尺度發電預測平臺。該平臺可在保障預測精度的前提下,將新能源功率預測時間尺度從3天延長到7天。
據了解,數值天氣預報數據是新能源功率預測的主要輸入數據,長時間尺度功率預測需要考慮更大范圍天氣系統的影響。對此,江蘇電力通過一體化資料同化技術,結合計算能力的提升,實現精度更高的數值天氣預報,空間分辨率可達9公里×9公里,時間分辨率可達15分鐘。“氣象臺的采集點一般設在距離陸地10米內的范圍,而我們的采集點一般在70米左右!苯K電力調控中心水新處負責人說。
為充分挖掘大范圍、長時間尺度下氣象數據、功率數據的時空關聯特征,該公司構建了包含數值天氣預報、氣象觀測數據、功率預測數據在內的大數據平臺,實時采集全省4055臺風機和16362組光伏逆變器的氣象數據,并研發了大氣相關性分析、歷史相似天氣分析、同時間斷面空間關聯分析等工具,有效提升了預測精度。
據介紹,該平臺試運行半年以來,江蘇電網未來第7天新能源發電平均預測精準度達84.2%,未來3天預測精度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