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資金出現的背后是電網、發電企業、地方政府博弈,市場交易行為錯位使然,現貨交易中的價格信號未能在供需中傳導。
不平衡資金出現的背后是電網、發電企業、地方政府博弈,市場交易行為錯位使然,現貨交易中的價格信號未能在供需中傳導。
山東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處在全國電改的舞臺中央。
2020年5月16-19日,山東作為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省份開展了為期4天的現貨市場連續結算試運行。在這4天試運行期間,無論電網運行還是市場價格出清都十分順利。但唯有一事出乎預料,試運行期間產生9508.19萬元的不平衡資金。
約2個月后,近億元不平衡資金由媒體曝光。一時之間,山東成為電力市場改革的新焦點。
《能源》雜志獲悉,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山東省政府、國家電網公司、山東省電力交易中心等相關機構和部門第一時間即了解掌握億元不平衡資金的突發狀況。
“但國家電網公司直到7月份不平衡資金事實曝光之后,才開始詳細過問!毕嚓P知情人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
10月9日,山東正式官宣開啟11月整月現貨結算試運行。但是在山東省能監辦和山東省能源局公布的《關于做好11月份電力現貨市場整月結算試運行工作的通知》中,居然規定谷電超過35%的用戶可以選擇退市!斑@是嚴重的倒退行為!鄙綎|省內相關人士對此評論道。
而備受關注的不平衡資金問題也暫時告一段落。山東省能監辦、山東省能源局聯合發文,由外來電、新能源、涉外應急、核電四方主題共同分擔。近5個月的時間,山東電改陷入了停滯的僵局。不平衡資金的問題是無解的難題么?山東不平衡資金問題一經曝光,行業內便憶起東北電力市場改革舊事,在上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中,東北電力市場交易因32億元不平衡資金而被叫停。
歷史會不會重演?
在《能源》雜志記者的調查采訪中,無論是涉事其中的山東市場主體、還是省外的電力業內人士,給出的一致意見是:不平衡資金問題并非無解。
“不平衡資金背后的體制難題是問題所在,”業內人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山東省已經出了三版現貨市場規則,市場機制趨于完善。現在的突破口就是體制問題,體制不改,改革很難走向下一步!
根據中發〔2015〕9號文,本輪改革全稱就為“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為何在5年之后,還未能推動“體制”改革?山東電改這5個月的僵局從何而來?各方利益集團都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未來的山東電改,又會走向何方?
《能源》雜志深入山東電力市場走訪,呈現山東電改最真實一面。
誰“制造”了不平衡資金?
2019、2020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共進行三次結算試運行;2019年6月至今,山東電力現貨市場交易規則業已經過三次修訂。最近一次修訂是在7月29日,國家能源局山東能源監管辦公布新一版《山東省電力現貨市場交易規則(試行)》。
“雖然山東出臺了電力現貨交易規則,但每一次結算試運行前都會下發相應的結算試運行文件。最終的運行規則參照當期下發的文件執行!鄙綎|一市場主體人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
在山東省的三次試運行文件中,對于不同類別不平衡資金分配方式分別做了相應規定。由于目前山東市場僅啟動了電量市場交易,因輔助服務帶來的不平衡資金會隨著輔助服務市場的開展而逐漸解決。但有些不平衡資金的消弭則沒那么容易。
在上表中,2020年5月的山東現貨結算試運行文件規定,“新能源大發導致的不平衡資金”由“新能源、核電和火電機組優先發電量按發電量比例進行分攤”。為何新能源大發產生的不平衡資金,會要求火電優先發電進行分攤?
究其原因是,所謂“新能源大發”實際上包含了山東省電網通過若干條特高壓線路外購電的電量。而這些特高壓線路輸送的外來電量,除了清潔能源發電,還有大量的配套火電。
根據山東能監辦公布的《2019年度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各市縣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年報》,2019年山東省接納外來電934億千瓦時。而山東省全社會用電量已達6200多億千瓦時,山東電網完成售電量還不到4000億千瓦時。外電在山東電力市場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
按照規則,新能源發電、核電、外來電這些沒有市場化用戶參與的非市場交易電量(或者說叫做優先發電電量),要按照市場價格和保量保價的雙重標準,讓電網公司分別與用戶和發電企業結算。也就是用戶按照較低的市場價格結算,發電側按照較高的上網電價結算。購銷出現了價差,不平衡資金也隨之而來。
“外來電規模相對固定,電網輸配不會輕易減少。而新能源發電出力波動性又比較大。一旦新能源大發,就會造成優先發電電量侵占省內市場化機組的利益!闭劦絻炏劝l電,山東省內的市場主體都很無奈。
問題是,既然山東現貨市場結算試運行文件已經對不平衡資金的分配規則做了明確規定,為何這一問題會拖延5個月之久?
作者:武魏楠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