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0全球能源互聯網(亞洲)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大會主題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旨在深化全球及亞洲能源電力合作,加快能源變革轉型,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中國倡議落地實施,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發揮作用。大會由中國發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以下簡稱“合作組織”)與聯合國亞洲
11月2日,2020全球能源互聯網(亞洲)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大會主題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旨在深化全球及亞洲能源電力合作,加快能源變革轉型,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中國倡議落地實施,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發揮作用。
大會由中國發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以下簡稱“合作組織”)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舉辦。合作組織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發表致辭和主旨演講。
大會為期4天,設置全體會議、主題論壇、技術論壇、邊會活動、主題展覽等環節。在2日下午全體大會上,合作組織發布亞洲及各區域能源互聯網研究與展望系列報告(1+6報告)、全球及各大洲清潔能源開發與投資研究系列報告(1+6報告)和三網融合研究成果。
根本解決發展與減排矛盾
為能源轉型、經濟復蘇提供重要載體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提出全球能源互聯網中國倡議,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今年9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展現了大國擔當,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譽和積極響應。目前,全球能源互聯網已納入落實聯合國“2030年議程”、促進《巴黎協定》實施、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工作框架,涵蓋全球、各大洲及重點地區的能源互聯網頂層設計已經完成,“中國倡議”走向全球行動。
劉振亞指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通過加快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大幅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讓化石能源回歸工業原材料屬性,促進能源生產清潔主導、能源消費電能主導,實現能源發展與碳脫鉤、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能夠根本解決各國長期面臨的發展與減排的矛盾。
劉振亞表示,全球能源互聯網將統籌利用資源差、時區差、季節差、電價差,促進全球清潔能源集約化開發和大范圍高效配置;集清潔發電、電能替代、能效提升等減排手段于一體,實現減排方式與成本最優化,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更優路徑促進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有力促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特高壓、清潔發電、儲能、電動汽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突破,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合作組織對全球200多個待開發的大型水能、風能、太陽能基地發電經濟性進行了測算,到2035年平均度電成本分別僅為4美分、2.5美分、1.8美分,經濟效益顯著。”劉振亞說。
能源需求大減排任務重
規劃構建亞洲能源互聯網效益顯著
本屆大會聚焦亞洲能源電力發展與亞洲能源互聯網。大會提出,亞洲是全球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區域之一,亞洲能源互聯網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是推動亞洲能源轉型的必由之路。
如何規劃發展好亞洲能源互聯網?合作組織提出,加快開發西亞、中亞、蒙古、俄羅斯、中國西部北部等地區資源條件好、經濟效益優的清潔能源基地,向南亞、東南亞、中國東部、韓國、日本等用能中心送電,形成洲內“西電東送、北電南供、多能互補、區域互聯”的能源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建設亞洲與歐洲、非洲、大洋洲電力互聯通道,實現跨洲能源互濟。
合作組織發布的亞洲及各區域能源互聯網研究與展望系列報告(1+6報告)分析研判了2035年和2050年亞洲及東亞、南亞、中亞、西亞、東南亞、東北亞能源電力發展趨勢,提供了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及電網互聯方案。
報告提出,亞洲能源電力需求大,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高,碳減排任務重。統計顯示,亞洲水能、太陽能、風能資源分別占全球47%、28%和30%,與人口、經濟呈逆向分布。通過水風光協同、多能互補、“電-礦-冶-工-貿”聯動等方式,優先開發資源條件好、經濟效益突出的清潔能源基地,在滿足本地需求的基礎上外送負荷中心,將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性。報告預計,通過構建亞洲能源互聯網,2035年前清潔能源發電將成為亞洲主導電源,至2050年亞洲人均用電成本下降40%以上,累計創造1.8億個就業崗位。
全球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總體方案“出爐”
本次大會上,由合作組織研究編寫的全球及各大洲清潔能源開發與投資研究系列報告(1+6報告)首次發布。系列報告對全球及六大洲水、風、光清潔能源資源條件和開發重點進行了一次全面研究,回答了“清潔能源在哪里、清潔能源有多少、經濟性怎么樣、清潔能源給誰用、投資條件如何”等問題,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側清潔替代和綠色低碳轉型。
為開展此項研究,合作組織建立了包含3類18項覆蓋全球范圍的清潔能源資源評估基礎數據庫,對全球水、風、光資源開展包括理論蘊藏量、技術可開發量、經濟可開發量3個維度的評估,進行開發成本測算,提出了經濟性好的35個水電、94個風電、90個光伏基地選址結果,總裝機規模超過20億千瓦,同時給出了送電方向和輸電方案。報告針對全球及各洲發展情況提出投資建議,倡導建立跨國、跨區域能源合作機制,構建“資源-技術-市場”、“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利益共同體,共享投資收益、共擔項目風險。
與此同時,在2日舉行的全體大會上,合作組織另一項首發成果——三網融合,提出了能源、交通、信息三網融合發展的創新理論。報告認為,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就像人的血液系統、四肢系統和神經系統,均是重要的網絡型基礎設施,但由于長期條塊分割帶來資源占用多、投入產出低、運行效率低等問題。三網融合即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由條塊分割的各自發展轉變為集成共享的協同發展,在形態和功能上深度耦合,形成廣泛互聯、智能高效、清潔低碳和開放共享的新型綜合基礎設施體系,實現能源流、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協同、價值倍增。
報告提出,三網融合是更具資源配置力、產業帶動力、價值創造力的發展模式,是基礎設施發展的高級形態,可通過能源、設施、數據、業務、產業5類融合模式,實現網網協同、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報告勾勒了十余類三網融合應用場景,包括集交通、電力、通信等管道于一體的綜合管廊,集變電站、充電站、大數據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多站融合,以及車聯網、光伏公路、智慧物流、智能照明、智慧路燈、共享鐵塔等。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