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城市成為暖氣片銷量增長主力”沖上熱搜了!聽到這一消息,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魏楚一點也不驚訝。關于南方供暖話題的討論已經持續多年,魏楚也在納悶這一問題為何遲遲難以解決,決定一探究竟。去年,魏楚得知全國人大常委、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已連續兩年提交相關建議。于是,他聯系到周洪宇。雙方商量,由
“南方城市成為暖氣片銷量增長主力”沖上熱搜了!聽到這一消息,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魏楚一點也不驚訝。關于南方供暖話題的討論已經持續多年,魏楚也在納悶這一問題為何遲遲難以解決,決定一探究竟。
去年,魏楚得知全國人大常委、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已連續兩年提交相關建議。于是,他聯系到周洪宇。雙方商量,由魏楚團隊開展實地調研,進一步推動南方供暖市場發展。就這樣,一份《南方百城供暖市場:模式、潛力與影響》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近日正式出爐。為了進一步完善《報告》內容,魏楚多次邀請領域內權威專家和行業專業人士對《報告》進行研討。
“只要有需求,供暖就應當存在,問題無非是怎么發展”“南方供暖應該考慮到選什么技術路線、用什么可再生能源、怎么解決農村取暖改造問題等”“相關規劃中供暖部分考慮的都是北方集中供暖和農村的清潔取暖問題,目前南方供暖缺乏統一的政府規劃”……
“南方供暖與北方集中供暖的確存在較大差異。”未參與上述研討會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南方供暖要因地制宜,并要納入當地能源規劃,但“具體如何發展應該交給市場”。
南方供暖潛力大
魏楚團隊發布的這份《報告》,通過對“秦嶺—淮河”以南到長江沿線的“夏熱冬冷”地區共133個城市進行評估后發現,具有較大供暖市場發展潛力的南方城市大多位于長江中下游區域。《報告》顯示,市場潛力最大的10個城市分別為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合肥、鎮江、常州、武漢和寧波。
“這里的市場潛力考察了供暖市場的供給、需求和政策環境三個方面,三者共同促成市場的形成。”魏楚告訴《中國科學報》,其中供暖市場需求占50%。
這個結果也更好地解釋為何“南方城市成為暖氣片銷量增長主力”時常沖上熱搜。
在王釗看來,這種現象也是正常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冷熱更加敏感。”他進一步解釋道,即使一年中南方只有10天很冷,居民也會想辦法取暖過得舒適一些。而北方供暖的基礎設施相對健全,南方基本處在從無到有的階段。
除此之外,長三角地區人口越來越多,尤其人口流動頻繁,這種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根據《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全國分為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溫和五個地區。王釗向記者解釋,前兩個地區每年低于5℃的天數超過60天甚至180天,對供暖有剛性需求,新建房屋要求必須安裝供暖設備;而長江流域每年低于5℃的天數相對較短,并沒有強制安裝集中供暖的要求。
那么,南方城市目前是否也要采取集中供暖,意見不一。
但正如王釗所說,南方供暖與北方集中供暖有所不同。王釗在上大學時,就知道以“秦嶺—淮河”為界為集中供暖分界線。“北方集中供暖從一開始在東北等地作為對城市職工的福利而興起,隨后逐漸從大型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從工業中心向居民區擴展。“
“如果南方地區現在采取集中供暖,從節能環保的角度看,熱損耗是一個突出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斌指出,這正是南方供暖所面臨的關鍵性問題,根源在于南方地區建筑節能標準相對較低。
一般而言,北方建筑墻壁較厚,更注重保溫;而南方建筑墻壁較薄,更注重通風。專家們表示,如果不對南方建筑結構進行保溫改造,而貿然上集中供熱,容易造成能源浪費。但根據現行政策,老舊管網改造補貼只限于北方地區,南方供熱仍依靠市場運作。
要以能源規劃為抓手
南方應該供暖已成為共識,核心在于到底采取哪種供暖模式。
魏楚團隊調查發現,目前南方不同城市采取的供暖模式有所不同。例如,有以“政府主導、市政推動”的合肥模式,11月初合肥市通過了《合肥市城市集中供熱管理條例(草案)》,圍繞集中供熱專項規劃編制、供熱設施建設改造、供用熱雙方權利義務等方面作出規定,為節能環保、規范服務的發展原則提供了立法保障;此外,還有以“市場主導”的杭州模式等。
在王釗看來,政策上不能排斥哪一種采暖模式。如果居民自行解決供暖問題,要么是利用電,要么是利用天燃氣;如果是城市集中解決,就會考慮到可再生能源利用,如熱電廠的余熱以及沿長江流域水源熱泵、地源熱泵等。因此他認為,如果從國家提倡利用可再生能源角度來看,且供暖必須要做,集中供暖的方案會更好一些。
“無論采取哪種形式,最重要的是要看當地的能源結構,而能源的使用一定要因地制宜。”王釗進一步解釋道,各個區域各種能源交叉現象明顯,如果沒有統一的能源規劃,電力企業、燃氣企業等條塊化發展,能源使用效率無法最大化。“未來的經濟發展,能源消耗總量肯定會直線上升,節能只能減緩增速、提高效率。”因此他建議,南方供暖必須以能源規劃為抓手。
對全國供暖情況,王釗認為可以劃分三種類型:一是北方集中供暖是嚴格意義上的民生工程,必須要做;二是“秦嶺—淮河”以南至長江流域,應該是政府引導,市場決定來怎么做;三是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提倡居民自行解決。
周洪宇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建議也稍微變化了,從之前的南方供暖改成南方百城供暖。“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南方城市供暖市場課題也對此作了系統深入的調研,明確提出應加快發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場,以此作為應民聲、保民生、穩就業、促增長的重要手段。參考最新相關調研成果,今年再次提出此建議。”
技術創新是保障
專家認為,從目前部分城市的探索實踐看,南方供暖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
“近十年來供暖領域的技術發展非常快,圍繞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突破最為明顯”。王釗說。例如,從生產側來看,分體機不再局限于過去的供熱;從用戶側來看,地板采暖只需要三四十度的溫度就可以滿足需求,而溫度越低越節能。
魏楚也深有感觸。他表示,目前南方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探索采取能源站的形式,“通過綜合利用多種能源,為工商業及居民建筑提供冷熱聯供服務,這樣不僅創新了能源使用方式,同時也充分利用工商業與居民需求互補、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需求互補的特性,提升了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前不久,國家能源局對全國人大代表相關建議進行了答復。答復中表示,國家積極鼓勵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供暖,目前已有相關科技研發計劃予以支持大容量跨季節儲熱、新型太陽能光熱轉化等技術是高效利用太陽能供暖的重要技術,并將繼續加強對太陽能季節性儲熱供暖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關鍵技術及設備的研發工作。
但王釗也提醒,隨著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利用,環保問題也要同樣引起高度重視,如對地下水、地表水的保護等,“要做下中長期評估,但不能因為怕出問題而不發展”。
原標題:南方“預熱”試水 供暖破題在即
作者:秦志偉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