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驅動下,中國新能源(3.920, -0.01, -0.25%)產業新一輪投資開啟,列入多地“十四五”規劃。業內預計未來10年要新增12億千瓦以上的太陽能(7.130, -0.04, -0.56%)和風電,將帶來12萬億元的巨大市場。新能源快速增長需要平衡速度與質量,新能源消納始終是個關鍵點。專家分析,實現新能源高
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驅動下,中國新能源(3.920, -0.01, -0.25%)產業新一輪投資開啟,列入多地“十四五”規劃。業內預計未來10年要新增12億千瓦以上的太陽能(7.130, -0.04, -0.56%)和風電,將帶來12萬億元的巨大市場。
新能源快速增長需要平衡速度與質量,新能源消納始終是個關鍵點。專家分析,實現新能源高效消納,既要遠期規劃,又要有運行優化;既要技術驅動,也需要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配合。
12萬億元的巨大市場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當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中國來說是極大挑戰,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產業機遇。
新能源產業的新一輪投資迎來產業基金的助力。1月22日,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國新、中國東方聯合發起的國能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合伙協議在北京簽署。該基金整體規模為100.2億元,主要投資方向為風電、光伏產業,以及氫能、儲能、綜合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的新技術項目。
該筆基金投資運作后,預計將撬動約500億元的資金流向新能源產業,可促使超過600萬千瓦的風電、光伏項目落地。
國家電投董事長錢智民日前表示,我國未來10年要新增12億千瓦以上的太陽能和風電,平均算一下,1千瓦大約是1萬元投資,12億千瓦裝機就將帶來12萬億元的巨大市場。這個新能源大市場,將為新時代創新驅動提供廣闊空間。
錢智民分析,新能源的發、儲、輸、配、售、用與智能產業、信息產業融合,既為上下游產業鏈升級賦能,更為國內大市場大循環提供基礎條件。新能源的發展不僅加速能源結構的優化,促進國家能源安全,還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提供強大動力。綠色智慧能源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柱,也是智慧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現實路徑。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今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并提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能源行業既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的關鍵行業,也是最有能力的踐行者。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系統。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是能源低碳發展的主力軍。
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中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想要完成2060年“碳中和”目標,最關鍵的是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側的改革、創新,提高清潔能源或零碳、低碳能源的占比。
新能源產業投資力度加大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為了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可再生能源發展力度要非常大。未來10年之內,每年風能和太陽能裝機都需要新增1億千瓦左右。
近日,各省“十四五”規劃陸續出臺,光伏、光+儲能、水風光、光熱等新能源被多個省份列入規劃。梳理發現,西藏、陜西、甘肅(酒泉)等西北省份重點布局風光儲等新能源;吉林、遼寧、河北、廣東提出發展氫能、光伏等能源;山西、青海對光伏制造和發展提出了要求和規劃;江蘇、四川發展水光互補基地。
去年底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要求央企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三峽集團、中廣核集團、華能集團等能源央企也紛紛公布了新能源發展規劃。
三峽集團作為我國大型水力發電集團,明確在“十四五”時期及后續發展階段,三峽集團將保持每年1500萬千瓦清潔能源新增裝機規模,為碳排放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華能計劃,到2025年發電裝機達到3億千瓦左右,新增新能源裝機8000萬千瓦以上,確保清潔能源裝機占比50%以上,碳排放強度較“十三五”下降20%。
國家能源集團董事長王祥喜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能源集團將加快“風光火儲氫一體化”發展,建設若干個千萬千瓦級綜合能源基地。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力度,參與“一帶一路”清潔能源開發,確保實現年均開工、投產“兩個1500萬+”目標。
業內分析,作為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公司和最大的煤基能源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全面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和實施路徑,將有助于推動整個能源行業的低碳轉型。這表明,中央定調之下,央企發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必會迎來大爆發。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規劃,一大批新能源項目協議在積極謀劃、密集落地。1月21日,華能集團與福建漳州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在漳州投資1000億元,引進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入駐漳州,建設漳州外海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能源基地和古雷開發區綜合能源基地等。
1月9日,由中國能建東電二公司承建的金湖國潤新能源銀涂99兆瓦風電項目正式開工。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約2.2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9萬噸,對促進當地能源結構調整、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能源消納仍是關鍵
新能源快速增長需要平衡速度與質量,如何消納仍是關鍵。“十四五”期間,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將從局部地區向全國擴展,且比例進一步提升,消納面臨著諸多挑戰。
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兼中電聯電力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琳認為,“十四五”時期是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要階段,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協調好中國特色的能源經濟制度、產業政策等多個方面,而新能源消納始終是個關鍵點。
業內分析,我國新能源市場化消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是多方面的。比如,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升有限。再如,現有儲能裝機量不足以為新能源消納提供有力支撐。當前,電化學儲能剛突破100萬千瓦、抽水蓄能僅3000萬千瓦,與我國20億千瓦發電裝機相比,系統調節能力仍顯不足。
在國網能源研究院企業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楊素看來,除了新能源占比提升、電力市場建設推進等情況外,保障性收購制度與新能源市場化消納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發用電計劃放開,用電側市場化電量比例最高將達到70%左右,這要求新能源進入市場,與保障性收購政策產生矛盾。
由此看來,新能源消納涉及電力系統發、輸、配、用多個環節,與發展方式、技術進步、市場機制以及政策措施等密切相關。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面臨消納和接入兩個問題并存,要解決消納問題,首先要加快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也就是新一代電力系統。”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司長朱明在《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說。
加快跨省跨區電力通道的建設,能有效發揮大電網綜合平衡的能力,促進新能源發電消納。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的報告,我國資源富集區外送規模呈逐步擴大趨勢,跨區輸電通道容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2035年區域電網間互聯容量將增長至約4億千瓦,全國互聯電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公開表示,中國能源行業需要在技術創新發展的同時創新商業模式,大力推動市場化改革。未來高比例的變動性可再生能源不僅需要供應側的調峰,而且需要整個系統更加具備靈活性,尤其是電力需求側響應的靈活性。
作者: 祝嫣然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