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電力行業,作為國家的支柱行業和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行業,新一代基礎實施的開展勢在必行。0 1新基建的提出2018年12月1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后我國各級政府在多種場合多次談到“新基建”。其中,2020年4月發改委重新明確了中國“新基建”的范圍,“新基建”主要涉及信息基礎設施、融
能源電力行業,作為國家的支柱行業和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行業,新一代基礎實施的開展勢在必行。
0 1
新基建的提出
2018年12月1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后我國各級政府在多種場合多次談到“新基建”。其中,2020年4月發改委重新明確了中國“新基建”的范圍,“新基建”主要涉及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有關能源電力的新基建政策也陸續發布。國務院國資委2020年8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為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開展電力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指導。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將能源電力行業作為“新基建”中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之一。
0 2
配電側新一代基礎設施發展的驅動因素
配電網處于電網和用戶的中間環節。隨著電網的數字化轉型以及用戶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傳統的配電基礎設施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形勢。配電側急需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與當前適配的更加網絡化、智能化的新一代基礎設施。當前配電側基礎設施驅動因素是電網側和用戶側雙輪驅動。
用戶側倒逼配電側進行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能源轉型以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發展清潔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儲能是必要手段。配電側需接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儲能等多元用戶,需滿足用戶側不斷提高的再電氣化水平,這就要求配電基礎設施更加自動化、智能化。從這一角度來看,用戶側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配電基礎設施的支持,用戶側倒逼配電側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滿足用戶需求。
電網側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效果顯著,要求配電側必須電網側建設步伐。目前,國家電網提出“建設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并提出“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任務,南方電網提出建設“數字南網”。兩大公司利用大數據、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已經開展了電網數字化轉型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配電側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至少要與電網側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為戶用側服務。
03
配電側發展機遇
配電側新一代基礎設施發展潛力巨大。前文提出配電側基礎設施的發展受用戶側的影響。根據國家電網發布的數據,2019年風光累計裝機容量為4.1億千瓦時,這與我國在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到的2030年風光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存在很大差距,11年時間新增轉機容量要達7.95億千萬,年均增長率為10.38%。未來風光發電空間巨大,但大規模的風光發電的并網消納需依靠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的配電側基礎設施。據中國汽車協會的預測數據顯示,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在2030年或將達到1億輛,到2040年將達到3億輛。如何滿足這數量巨大的電動汽車的充放電要求,以及充放電過程對配電網安全運行的影響,同樣為配電網帶來了挑戰,也促使配電網緊跟時代步伐,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智能化水平。
儲能是配電網發展不可或缺的方式。當前,電化學儲能的成本不斷下降,2020年地方性補貼政策也陸續出臺,儲能的經濟效益不提提高。配電側發展儲能,可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造成的電網調節壓力及技術處理難度;同時還可減少棄風棄光、解決風光消納,以及重復投資造成的浪費等一系列問題。
電力相關企業要擴大業務范圍,積極拓展能源電力相關領域,爭取在配電側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巨大市場獲得更加豐厚的效益。配電側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需要提升硬件類配電設備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需要通過5G、大數據等技術建設的平臺類軟件完成智能化配售電,同時還需要配備儲能等新的模式。未來,電力市場的開放性會不斷擴大,會有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電力領域,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當前,電力企業應該在核心業務的基礎上,不斷向其他相關領域擴展,積極涉足上下游業務,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例如,提供硬件+軟件的一體化服務等。從另一角度來說,當前全球范圍內的能源電力公司,包括石油公司和傳統電力、燃氣等公用事業公司,它們之間的產業邊界日趨模糊,許多大型跨國公司也不從事單一的業務,積極涉足能源產業的其他領域,這也為當前的電力相關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啟示。
04
結 語
“新基建”自2018年首次被提出后,國家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各地投資新基建的熱情不斷高漲。能源電力行業,作為國家的支柱行業和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行業,新一代基礎實施的開展勢在必行。配電網作為電網系統中數字化、智能化的薄弱環節,未來在“新基建”的浪潮中或迎來發展高峰,各參與主體應抓住機遇,獲得更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作者:申歡歡 來源:中能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