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下,以光伏發電、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迎來新的發展機遇。3月15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中央高層提到“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這也是繼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央高層提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下,以光伏發電、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3月15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中央高層提到“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這也是繼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央高層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后,再次將新能源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伴隨光伏發電、風電逐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本身的間歇性和波動性也將對整個電力系統帶來重大改變。
3月18日,國家電網國調中心副總工程師裴哲義在2021年智能光儲設計研討會上表示,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新能源裝機已經成為我國第二大電源,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第一大電源。新能源對電網安全穩定的影響日益突出,增加了電網調節難度,降低了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配置儲能成為碳中和目標指引下能源轉型的必然選擇。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表示,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目標下,目前儲能發揮的價值已經形成共識。隨著電力改革不斷深入,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儲能將發揮更重要的支撐作用,對于儲能產業而言也是一個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期。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截至2019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2.4吉瓦,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7.6%。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30.3吉瓦;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位列第二,為1709.6兆瓦;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新增投運容量2.7吉瓦;其中,電化學儲能新增投運容量首次突破吉瓦大關,達到1083.3兆瓦/2706.1兆瓦時。
另外,國網能源研究院還發布了一個預測,中國新型儲能(主要除抽水儲能之外)在2030年之后將迎來快速增長,2060年裝機規模將達4.2億千瓦(即420吉瓦)左右。相比到2019年中國新型儲能累積裝機規模2.1吉瓦,這意味著2060年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帶來近200倍的增長空間。
進入“十四五”時期,風電和光伏發電迎來全面平價期,已有約20個省市紛紛出臺新能源項目配置儲能的鼓勵政策,新能源與儲能融合發展的大勢已經形成。
然而,目前掣肘新能源配置儲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仍是成本問題。
劉為給出的一項預測是,“十四五”期間,若(光伏項目)配置20%的儲能,我國僅有5個省市可以實現光儲平價;配置10%儲能,有17個省市可以達到光儲平價;配置5%儲能,絕大部分地區能實現光儲平價。
當下,一位電力設計院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100兆瓦光伏項目為例,按照光伏系統成本每瓦4元錢計算,光伏系統總成本4億元。按照儲能配置10%的比例,儲能時長2小時,每千瓦時1500元計算,配置儲能的成本為3000萬元,占據光伏系統成本的7.5%。
業內不少人士看來,目前儲能成本間接成為新能源項目開發商的疊加“額外成本”。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曾發文指出,儲能所面臨的種種困境都與市場建設的不完善相關。“誰受益,誰付費”的市場機制和補償機制尚未形成,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的成本尚無合理的機制進行疏導。
裴哲義認為,目前儲能并未形成一個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應該加速探索和完善,這樣才能使儲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當然,實現光儲平價離不開技術創新,也需要儲能電池、系統集成、PCS(儲能變流器)等相關領域企業的共同努力。
早在2012~2013年進軍光伏逆變器市場的華為,如今進一步“帶貨”智能組串式儲能產品落地,發力光伏儲能市場。
華為副總裁、數字能源產品線總裁周桃園認為,未來光伏產業將迎來三大變化,除了光伏電站的核心訴求從降低LCOE轉向降低LCOE與提升并網能力并重,綠電必然走向千行百業、千家萬戶之外,還包括光伏平價走向光儲平價,傳統儲能必然走向智能儲能。
“‘十四五’時期,隨著裝機規模的提升、儲能技術的創新,儲能的度電成本會實現快速突破,最終讓光伏平價走向光儲平價。”周桃園進一步表示,儲能系統度電成本的降低不能依靠單一電池行業來解決,要將儲能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與智能化技術融合創新。從系統架構、智能化程度上,重構儲能系統,提升儲能系統可用容量,降低運維成本,并且提升儲能的安全性,降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才能讓儲能行業更加快速健康地發展。
作者:張英英吳可仲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