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雙湖縣光伏發電站儲能設備近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八專題四的階段性成果《西藏自治區太陽能資源和開發潛力精細化評價》專家論證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申彥波團隊對西藏全區的太陽能資源參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完成了
西藏雙湖縣光伏發電站儲能設備
近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八專題四的階段性成果《西藏自治區太陽能資源和開發潛力精細化評價》專家論證會。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申彥波團隊對西藏全區的太陽能資源參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完成了全區太陽能資源和開發潛力的宏觀評價,提出了優先開發光伏發電的區域。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對西藏自治區的太陽能資源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與評價,將為西藏自治區太陽能開發利用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有效提升全區清潔能源發展規劃和科學布局奠定堅實基礎。
“西藏自治區擁有豐富的水能、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這些清潔能源,加快推動‘水風光互補’研究,可望在國內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兩大目標。”申彥波告訴《中國科學報》。
基于地面觀測和輻射傳輸模式,研究人員計算獲得了西藏全區平均水平面的年輻照量1816 kW·h/m2,全區年太陽能輻射總量相當于2400億噸標準煤。而后,研究人員將水平面太陽能資源要素作為輸入參數進行數值分析,獲得了全區光伏發電最佳斜面的年輻照量為2212 kW·h/m2,光伏發電首年利用小時數為1814h,25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632h。
研究團隊還將1km分辨率網格化的太陽能資源評估結果與第三次土地利用調查結果、西藏自治區的太陽能資源利用和高海拔地形地貌特征相結合,首次給出了西藏全區不同海拔高度、各市(地區)不同太陽能資源條件下的光伏發電技術開發量和空間分布。
研究人員發現,5000米以下海拔高度的光伏發電技術開發量是120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面積為34萬平方千米。其中,日喀則市中東部、山南市西北部、拉薩市中南部、阿里西部光伏發電最佳斜面的年輻照量高達2500 kW·h/m2,技術開發量約為20億千瓦,可在綜合考慮當地電力消納及并網、儲能條件、電站建設等因素的基礎上予以優先開發利用。
關于光伏發電站的開發建設,申彥波指出,西藏地區沙塵天氣較少,平均氣溫較低,氣象條件對光伏發電的轉換效率影響不大。“但局地大風、雷暴、冰雹天數較多,光伏電站在設計和運行時,應做好抗風和避雷措施。”申彥波提醒,藏北地區凍土時間較長,凍土深度較大,建設施工應注意避開凍土時段。
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表示,該成果充分反映了西藏自治區太陽能資源的精細化時空分布特征,具備創新性和實用性,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申彥波介紹,研究團隊后續還將針對衛星遙感資料在青藏高原無觀測資料地區的應用、太陽輻射特性及其對太陽能發電效率的影響、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開發潛力的影響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