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在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碳達峰碳中和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表示,對于碳中和的理解,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簡單化的傾向,很多人將其簡單地視為一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到碳中和意味著生產、生活方式全面而深刻的轉變。“兩個后果”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
7月13日,在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碳達峰碳中和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表示,對于碳中和的理解,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簡單化的傾向,很多人將其簡單地視為一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到碳中和意味著生產、生活方式全面而深刻的轉變。
“兩個后果”
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張永生解釋,要理解為什么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整體布局,可以這樣來思考,即如果不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整體布局,會出現什么后果?“簡單地說,會有兩個后果。”
第一個后果是,如果不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的整體布局,碳中和目標就很難實現。實現碳中和,前提條件當然是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但是,實現這個“替代”,需要一個系統性的轉變。氣候危機的根源是工業革命后建立的傳統工業化模式。現有的發展模式和體制機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傳統工業時代建立并為傳統工業化模式服務的。
“如果不進行系統性轉變,碳中和的目標就缺乏‘自我實現’的機制”。張永生舉例說,就能源體系的轉換而言,涉及到環境監管體系、能源價格體制、碳排放交易體系、綠色技術創新體制、金融體系、財政稅收體系、績效考核體系,以及城市體系、交通體系等各個方面。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位,都可能使這個轉型無法最終完成。
第二個后果是,如果不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的整體布局,推動碳中和的過程就可能會走入誤區。我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傳統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問題,包括氣候變化、資源過度消耗、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等。這其中,氣候變化只是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個維度。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必須要能夠同時促進其他不可持續問題的解決。
張永生表示,如果不將碳中和目標納入生態文明的整體布局,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就不一定會促進其他不可持續問題的解決。最壞的結果,甚至會加劇不可持續的危機。除了氣候體系外,這其中任何一個體系的崩潰,都可能導致全球生態環境體系的崩潰。
新能源對關鍵礦物的大量需求不能忽視
“為什么會走入誤區?”張永生表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新能源的生產固然可以做到不產生碳排放,但其生產會帶來大量資源消耗、生態環境破壞。大家過去可能更多關注新能源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問題,相對忽略新能源生產及相關產業(比如,電動車)的快速發展,實際上會帶來所謂關鍵礦物資源需求的大幅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
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生產同樣的電力,光伏發電對金屬礦物的需求是燃氣發電的5倍左右;一輛電動車對金屬礦物的需求,是常規汽車的6倍。整體來看,實現2050年全球凈零碳目標,總的金屬礦物需求會提高6倍。
張永生表示,通過減少化石能源減少碳排放,可以減少一些方面的資源消耗、解決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比如,減少燃煤有利于改善空氣污染,但也會加劇一些方面的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其次,即使前面提到的新能源生產過程引發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問題都不是問題,并且假定有了100%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也非常低廉,遠遠低于化石能源成本,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不可持續問題得到了解決?遠遠不是。
張永生解釋,“因為新能源的使用,同樣也可能導致大量的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比如,人們會因為新能源價格低廉而使用更多的電器,而電器的消費即使不再產生碳排放,但電器的生產過程,也是需要消耗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的能源越多,帶來的資源消耗、生態環境問題也就越多。
“電力使用引發的電力之外的資源消耗和污染問題,與我們使用的是化石能源還是新能源,其實關系不大”,張永生表示,傳統工業化模式實際上是建立在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費的基礎之上,從而帶來了高碳排放、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破壞等后果。
生態文明的實質,就是要通過轉變發展理念和建立相應的約束條件,從而建立起新的發展范式。
“僅僅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遠遠不夠”
張永生表示,碳中和必須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布局。僅僅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同時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讓經濟發展盡可能地與高物質資源消耗和高環境污染脫鉤。“如果只是為減碳而減碳,就可能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其他溫室氣體的減排,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能源問題。”
張永生還建議,現有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強度的能源“雙控”政策,不僅不能放松,反而要進一步強化。一些人可能認為,我們要控制的只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以減少碳排放,而新能源的使用則多多益善。“這種想法可能失之片面。”
“即使今后我們有100%極其廉價的新能源,我們也必須要轉變生活方式,對資源消耗總量施加一個必要的限制,以倒逼發展內容和生活方式的轉型。”張永生解釋,否則,即便解決了碳排放問題,卻可能使資源消耗、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污染等領域的問題惡化。我國今后的總能源需求,不能按傳統工業化國家不可持續的路徑走。這是關系到我國能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大問題。
作者:肖隆平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