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了《2021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2021中國電源發展分析報告》、《2021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與《2021國內外電力市場化改革分析報告》四部能源與電力分析年度報告。其中《2021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指出, 2021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新投產裝機將連續兩年突破1億千瓦
近日,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了《2021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2021中國電源發展分析報告》、《2021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與《2021國內外電力市場化改革分析報告》四部能源與電力分析年度報告。
其中《2021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指出, 2021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新投產裝機將連續兩年突破1億千瓦,新能源裝機占比有望超過25%。
在2021年上半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第一仍是火電的背景下,靠什么才能帶動新能源裝機量的上升?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發電要在未來的能源電力系統中的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必然會影響整個能源產業鏈、供應鏈以及能源消費結構的轉型。全球的新能源產業目前正處在新、舊能源替代革命的初潮期,以及百年未有之‘能源供給與消費大變革’的風口啟動期。目前80%左右的化石能源都用燃燒的方式消耗掉,20%左右的生產加工為化工制品,未來要有80%的化石能源原料加工成化工制品,而只有20%作為安全保障能源使用,這時候新能源的地位和作用就突顯出來了。”
火電裝機增速不減
提升新能源的裝機占比,一直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經。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6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總量達393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2%,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與城鄉居民用電量分別達451、26610、6710與55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6%、16.6%、25.8%與4.5%。
面對近期不斷上升的全社會用電總量,傳統的火電依然是幫助第二產業度過用電高峰的重要力量。2021年上半年,火電的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1757萬千瓦,占上半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的33.87%,位列新增總量第一。
對此,《2021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中表示,2021年經濟的穩步恢復將成為我國用電增長的托底因素,預計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平衡,部分地區用電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緊張。
而與新增發電裝機量總量排名不同的是,同比去年的新增裝機絕對量來看,新增火電裝機量的增量幅度卻在五個發電種類中屬于倒數第一名,只比去年多增加了125萬千瓦,而水電、風電與太陽能的絕對量增幅變化最少的都是火電的兩倍以上。
祁海珅指出:“雙碳目標下,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產業、環保低碳經濟將在未來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雙碳’背后的國際能源競爭,尤其是新能源領域的競爭,一定會影響我國的新產業布局和發展質量。未來的‘能源生產-能源傳輸-能源利用’新鐵三角一定是圍繞‘新能源發電-特高壓送電-新能源電動車’這三個龐大的產業而展開。而新能源發電產業在技術和經濟性方面已達到或超越化石能源的臨界點,這是未來電氣化消費轉型的基礎。全球新能源發電市場有超過5萬億美元的需求,我國的光伏發電、風電等多個新能源發電產業具有一定優勢,發電裝機占比正在逐年大比例提高,這個發展趨勢已經形成,且有加速發展的態勢。”
新能源發電未來可期
假設在未來“雙碳”目標實現了,新能源中有誰能坐上火電之后的頭把交椅?是當前裝機量最高的水電,還是增速最快的風電?又或者是緊隨這兩者后面的光伏發電?
弘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指出:“以光伏風電為主的可再生新能源,是國家雙碳目標的主力軍,近年來,發改委,能源局不斷出臺新政策,推動光伏風電儲能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嚴格控制火力發電,水力發電的發展,盡管近年來原材料上漲,光伏發電成本上升,國家也逐步取消補貼,安裝光伏風電投資收益下降,但相關部門也是積極采取措施,如光伏安裝整縣推進政策,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約談行業龍頭企業,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相信下半年組件價格將會回歸正常,新能源的安裝目標將會實現。”
若想實現“雙碳”目標,未來幾年新能源裝機量將要達到一個怎樣的地步?
祁海珅認為:“能源行業的時代變了,尤其是能源電力行業的從‘適應高比例’發展新能源,轉變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充分說明新能源要在未來的電力系統中的充當主力軍的作用了、不再是陪襯了,這必然會促進整個電力能源系統的變革。”
作者: 李未來 邢祺欣 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