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售電市場受到嚴重沖擊,大量售電公司出現虧損,電力交易市場嚴重失衡,且日趨嚴重,不利于電力市場的健康發展。”廣東省29家獨立售電公司近日聯合發布《關于廣東電力交易規則的幾點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并向廣東省能源局、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呈文。廣東電力交
“2021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售電市場受到嚴重沖擊,大量售電公司出現虧損,電力交易市場嚴重失衡,且日趨嚴重,不利于電力市場的健康發展。”廣東省29家獨立售電公司近日聯合發布《關于廣東電力交易規則的幾點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并向廣東省能源局、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呈文。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8月6日發布的《廣東電力市場2021年半年報告》顯示,上半年,161家售電公司中整體虧損面為88.2%、凈虧損3.1億元。這個“成績”與《廣東電力市場2020年年度報告》披露的“全年共有3家售電公司收益為負,整體虧損面為2.1%、凈獲利24.4億元”形成鮮明對比。
廣東售電公司“過山車”般的運營狀況令人咋舌,因為不論“背靠大樹”發售一體的售電公司,還是以民營資本為主的獨立售電公司,均從“賺得盆滿缽滿”陷入了集體虧損。業內人士認為,廣東售電公司集體虧損的表象下,是廣東電力市場規則亟需調整,售電公司如何自救止損的事實。
市場風險逐步顯現
據了解,目錄電價下的傳統交易,相當于“整羊”交易,價格實行“一鍋燴”,包含電能量、輔助服務價格等,而現在的電力市場相當于將“羊”拆賣,拆分過程在批發市場中完成。“用戶直接在批發市場交易是有風險的,可能造成所購‘腿’與‘內臟’不匹配。這時,售電公司應用而生,憑借專業能力將批發市場的‘零件’拼成‘整羊’,再賣給用戶。”
相比價格一成不變的計劃模式,隨行就市的電力市場具有一定風險。廣東售電行業人士蔣某表示:“對于交易規模動輒上億的商品交易,價格波動的風險是顯然的。之前總把風險掛在嘴上,用來‘嚇唬’外行或用戶,這次‘血的事實’給所有獨立售電公司上了一課,電力市場的風險絕非兒戲。”
那么,當下電力市場需要售電公司具備什么能力?售電公司類似“保險”行業,為用戶“遮風擋雨”是其天職。“面對市場波動,要么‘抗摔能力強’,要么能及時疏導風險,這些條件均考驗售電公司的‘家底’,即能承受短周期的價格劇烈波動或擁有發電資產,且通過金融衍生品疏導風險。”廣東省某售電公司工作人員說。
以中電聯發布的《2021年1-7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為例,今年1-7月,第一、第三、城鄉居民用電量合計占全社會用電量32.7%,第二產業用電量占比67.3%。電力市場同樣遵循“二八理論”,“關鍵少數法則”將售電公司的業務天然分為兩類,數量少但用電量“大頭”的工業用戶,需要售電公司提供避險能力,數量龐大但用電量較少的其余用戶需要被服務。
廣東省某售電公司工作人員解釋:“鑒于目前我國電力市場主要向大工業用戶放開,且無配套的金融衍生品疏導市場風險,所以,本就‘勢單力薄’的獨立售電公司在此情況下貿然大舉進入批發市場,自然難以承受風險。另外,抗風險能力強的發售一體售電公司,因燃料高企也陷入虧損,因此廣東售電行業虧損面急劇擴大就無法避免。”
需進一步放開市場
對獨立售電公司而言,除了要應對市場風險,還要面對政策風險。
上述《建議》提出:“雖然國家、省主管部門多個文件,要求售電公司鎖定95%長協,但2021長協卻只給了78%額度,加之今年產能恢復,工商業用電大幅增加,導致售電公司長協電量遠遠不足,而售電公司與用戶簽約時是按95%長協估算成本的。”
對此,中嘉能集團首席交易管張驥告訴記者:“換言之,在長協比例約束的限制下,獨立售電公司想買電也買不上,只能將電量放入月競。但月競供需比由人為規定,并非市場形成。如今年6月的月競供需比由1.2上調至1.3,但7月又改回1.2。為何調整、調整依據是什么,并沒有公開解釋。”
廣東某發電企業人士認為,《建議》中列舉的發電企業控價,實質是政府不顧成本強行壓價的“鏡像”。蔣某指出,今年廣東電力市場的情況充分證明,供應側的成本壓力必然會傳導給需求側,這一次由燃料價格上漲引起,而未來的成本壓力可能來自能源轉型。“除了支付新增可再生能源的建設成本,同時還要支付維持系統穩定運行的成本。如果仍以計劃思維運營電力市場,未來批發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必然再現,甚至會出現始料未及的其他風險。”
蔣某進一步指出,限制電能量市場的競爭,同時沒有放開調節性服務市場及容量市場,使得緊缺資源的價格信號不能被反映,導致相應的電源及電網的投資以及調節性資源激勵不足,而過剩資源的價格信號則被掩蓋,需要淘汰的過剩資源長期占用供應側成本。“長此以往,緊缺的更緊缺、過剩的更過剩,換言之,電能量供應能力將越發過剩,而負荷中心區域性、季節性時段性的供需矛盾、成本矛盾將越來越凸顯。”
簡單漲價,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蔣某表示,零售價格一旦超過目錄電價,或面臨用戶退市。“即使今年調整目錄電價暫時過關,過兩年成本壓力再來,用戶恐怕又要退市。市場價格有漲有跌,才能有效傳導信號,正解應是逐步放開目錄電價。”
“強身健體”也要分級監管
上述工作人員直言,在沒有現貨市場的情況下,獨立售電公司開展的售電業務與發電企業營銷人員在直購電模式下開展的工作沒有太大區別。
蔣某指出,售電公司在對中長期預測完全空白的情況下,開展了幾千億規模的交易,很難不出問題。“在成熟的大宗商品市場中,一定會有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市場主體需要根據氣象走勢、宏觀經濟、上下游情況、主要市場主體的檢修計劃、運輸條件等邊界條件預判未來的價格走勢。未來,售電公司必須熟練掌握這些技能。”
張驥指出,售電公司應該清醒意識到,輕松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必須著重培養、鍛煉現貨交易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積極拓展綜合能源服務能力,力爭在減碳背景下的電力系統中積極作為。“同時,完善電力金融市場,增強電力市場的競爭性,為電力市場交易提供可靠的風險控制手段。”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經過此次廣東售電市場“地震”,獨立售電公司開始分流發展,一部分轉向現貨市場的技術服務商,另一部分向發電企業的渠道商轉變。“監管方面,售電公司可啟用分級監管,監管機構對其實施監管時可依據條件有的放矢,不必‘眉毛胡子一把抓’‘大象螞蟻穿一個號碼鞋子’。”
作者:趙紫原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