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發電行業作為可再生能源行業,再次成為金融機構加碼布局的“風口”。公開信息顯示,多家銀行已推出針對個人、企業的光伏貸系列產品。不過,《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從前期宣傳“不用出資、每年分紅”到后期農戶“背上貸款”起糾紛,光伏貸暗藏“貓膩”,也是其爭議之所在。在采訪中,記
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發電行業作為可再生能源行業,再次成為金融機構加碼布局的“風口”。
公開信息顯示,多家銀行已推出針對個人、企業的光伏貸系列產品。不過,《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從前期宣傳“不用出資、每年分紅”到后期農戶“背上貸款”起糾紛,光伏貸暗藏“貓膩”,也是其爭議之所在。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可靠性和盈利性成為光伏貸能否順利推行的重要因素,因此銀行作為資金方,項目識別能力和風控能力尤為關鍵。
免費的午餐?
銀行推出光伏貸可追溯至2017年,不過由于還款來源測算難、貸款周期長、貸款主體審查不到位等問題,導致其逐漸退出市場。近來在相關政策支持下,銀行加大了光伏貸的推廣力度。
如公開信息顯示,某城商銀行推出的“金屋頂”線上光伏貸款顯示,從產品思路來看,銀行結合當地光照豐富、農村屋頂閑置等特點,按照“整村核定、批量運作”的思路,創新推出采取“農戶+銀行+光伏合作方”的“金屋頂”快捷貸款模式,扶持農戶參與農村光伏發電項目。具體運作方式是該城商銀行各分行與當地光伏企業達成合作協議,由農戶提出光伏發電設備貸款申請,光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及光伏設備財產保險,銀行提供寬期限的信貸支持,一般貸款期限為12年,等額本息還款,每月還款額由賣電收入支付,全部還清貸款以后,光伏設備及賣電收入全部歸農戶所有。
那么,對于貸款人而言,光伏貸是否真正免費?還款來源是否穩定和可靠?
泓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向記者分析,光伏發電穩定,投資回收期在7~10年,但前期投資大,普通老百姓(45.330, -0.27, -0.59%)較多選擇貸款來安裝,前期電費收入可以還貸!般y行也比較看好,一方面響應國家光伏扶貧政策,另一方面償還風險較低,所以很多銀行都開展了光伏貸業務。”
但劉繼茂進一步指出:“正規安裝光伏發電設備沒有風險,只是市場上的安裝公司良莠不齊。部分公司以光伏的名義騙取貸款,常見做法有:做高項目單價以多申請貸款,比如一個項目實際成本是4元/瓦,貸款合同做成6元/瓦;光伏發電設備以次充好;以農戶的名義貨款,或者讓農戶去擔保等。銀行要時刻注意光伏系統材料價格的變化,加強對貨款主體的審查。”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談到,光伏貸本身具有“能源屬性”和“金融屬性”,作為一個能源產品,銀行和貸款主體開展業務合作就是要發揮其“金融屬性”的特點;有的銀行機構或者光伏公司,由于業務經驗欠缺或者一些短期利益驅使,導致光伏貸業務操作機制不完善,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使得用戶蒙受損失和背負債務,同時也帶來了極壞的影響。
回顧近幾年發生的光伏貸風險事件,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告訴記者,主要風險點在于光伏運營企業層面,光伏企業銷售產品拿到補貼后消失,設置合同陷阱,高回報誘騙、設備有問題以及經營不善倒閉等,最終使得農戶收益不足以覆蓋貸款而出現虧損,相關風險也傳導至貸款銀行。
主體審查+履約擔保
“光伏貸產品最大的風險點是安裝商騙取貨款后跑路,因此要嚴格審核安裝商的資質、財務以及行業的風險評估。”劉繼茂指出。
祁海珅表示,銀行對貸款主體資格的審查不到位,以及履約擔保機制的欠缺是光伏貸產品中潛藏的風險點。“銀行除了貸款主體審核和擔保機制等細節做到位之外,還要了解光伏行業的特點,掌握一些產業鏈價格成本的變化以控制風險。”
于百程亦贊同這一觀點:“在光伏貸產品中,農戶處于弱勢地位,監管方和銀行可以通過加強準入和提升風控手段,來降低光伏貸的風險,比如對光伏企業加強資質和設備審核,在風險環節設置保險,要求企業提交還款保證金等!
北京世經未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刊文指出,在光伏貸產品中,銀行需嚴把準入關,引入優質光伏電站企業。銀行可通過制定轄區內《光伏電站貸合作單位準入規定》《“光伏電站貸”合作協議》《貸款擔保確認書》等規則,并將準入企業在全行范圍內公示,確保從源頭上控制風險,同時建立淘汰機制,對不符合要求的光伏企業停止與其合作,以此規范光伏電站安裝企業行為。
上述刊文還提到,銀行在貸款全流程中防范風險,統一貸款操作模式,統一“三查”標準,防范信用風險。文章提出銀行要做實做優分布式光伏電站貸款“三查”模板,貸前重點調查農戶的還款意愿、還款能力、公司宣傳是否規范、電站產品和安裝質量是否把關等,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引導,讓農戶正確認識光伏電站的作用與存在的風險,牢固確立還款意識;貸時實施貸款雙錄,并重點審查保險合同、售電協議等內容固化雙方責任,避免貸后糾紛;貸后重點檢查光伏公司監控平臺、農戶適時發電量、故障處置效率、電站保養維護等環節,幫助農戶維權,督促安裝企業規范管理。
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除了銀行要完善風控外,當地政府還有金融管理部門的教育和引導也有待加強。
作者:郝亞娟 張榮旺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