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
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與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針對能源領域的部署內容相比,今年會議的要求指向發生了一些變化。
回顧去年內容,能源領域的核心要求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明確了2030年前力爭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力爭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此,去年會議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今年以來,為了落實“雙碳”目標的實現,我國能源結構加快轉型、調整。一方面,國內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得到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煤電等傳統能源發電項目逐步退出,高耗能項目建設受到限制。但是,自今年8月份以來全國部分地區出現的“拉閘限電”現象,卻為我國能否合理掌握能源結構轉型的節奏和步率敲響了警鐘。
那么,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關明年能源領域發展方向的定調有何不同?又會對哪些領域帶來影響?
1、立足煤炭為主的基本國情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
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以來,經過一年的實踐,我國“雙碳”目標的發展取得實質性進步。今年10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份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文件的正式印發,明確了“雙碳”目標的長期性。
然而,在過去一年多的實踐中,部分地區在具體執行相關政策過程中出現偏差,以至于出現“運動式減碳”。最為普遍的現象就是,以“一刀切”的形式對已存在燃煤發電廠、煉鋼廠等“兩高”項目或企業進行關停,從而導致在崗員工失業、相關產能短缺以及一系列的經濟社會系統性問題。
12月1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在“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發言表示,要正確認識碳達峰碳中和,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韓文秀同時指出,“近年來,有的地方搞‘碳沖鋒’,有的搞‘運動式減碳’,這些都不符合黨中央的要求。”
事實上,如何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即要做到,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9.8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2%。其中,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4.3%,比上年上升1.0個百分點。這組數據意味著,盡管煤炭發電不清潔,但憑借其發電穩定性,短期之內仍然占據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絕對主體地位。而新能源發電雖然清潔,但因其發電的安全可靠性,現階段仍需時間來進一步提升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地位。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在《限電真相調查》報告中也指出,未來幾年仍需穩住火電供應,且在重瞳電力體系過程中,要謹防激進思維,正確認識新能源發電尚不能承擔起當前電力結構供應的主導型任務。
不過,立足煤炭為主的基本國情,并不意味著煤電本身不需要“進化”。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2、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10月份發布的兩份重磅政策,有助于從制度上防止“運動式減碳”,體現了“科學合理”、“因地制宜”以及“上下聯動”,釋放了足量的政策預期。
但在新能源發展的措辭上,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與去年有所不同——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
去年的會議提出,新能源要“大力發展”。在“雙碳”目標的指導下,到2030年,我國風電、光伏總裝機量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而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量分別為3億千瓦、2.8億千瓦,裝機提升空間巨大。
然而,截至目前,我國風電、光伏仍然存在棄風、棄光現象。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96.9%,較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棄風電量約147.8億千瓦時;全國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98.0%,較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棄光電量約50.2億千瓦時。其中,尤其在光伏消納問題較為突出的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前三季度光伏發電利用率分別為94.7%、98.5%,同比分別下降1.2個百分點和升高0.2個百分點。
地理因素的差異、氣候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地使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天然面臨發電穩定性和消納問題。與此同時,當風電、光伏裝機量日益提升,如何保持新能源發電穩定上網,避免無序脫網的現象,亦是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時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對消納問題的強調,即預示著下一階段儲能、特高壓等產業將繼續迎來發展的利好。儲能技術能有效調節新能源發電引起的電網電壓、頻率及相位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新能源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問題,可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平滑輸出;特高壓技術則可以將富集區資源運送到負荷中心,解決資源與負荷的區域錯位問題。
3、轉變能耗“雙控”為碳排放“雙控”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新能源發展的一大亮點,便是‘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一位資深新能源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幾個月內,光伏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生產曾一度受到能耗‘雙控’的影響,特別是多晶硅上游的工業硅,在能耗‘雙控’的限制下,導致開工率不足,價格上漲,影響到整個產業鏈下游。”
在該分析師看來,如果新能源原料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或將對多晶硅環節的生產形成利好。
不過,該分析師亦指出,這僅僅是字面意思上的理解。“如果‘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這句話中‘新能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是兩個獨立的主體,那將會形成另一番理解。”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當“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這句話一經公布,業內有關是否意味著光伏制造業環節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討論愈發激烈。
另一個光伏行業分析人士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處的“原料用能”不能理解成像多晶硅這一光伏原料的生產環節,而是指更源頭的能源消耗,比如生產多晶硅上游原料的工業硅時所需使用的冶煉用煤。
今年9月份,國家發改委印發《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要求合理設置國家和地方能耗雙控指標,完善能耗雙控指標管理。該方案還提出,對超額完成激勵性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地區,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消納量不納入該地區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源消費總量考核。這被外界視作一松動信號,但松動程度有限。
不過,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這對于企業而言,未來綠電交易的需求或將繼續提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頻頻出現的政策,也在利好綠電交易發展前景。
11月24日,中央深改委提出要推進適應能源結構轉型的電力市場機制建設,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同日,國家電網發布《省間電力現貨交易規則》,提出所有的發電類型和企業都可以參與省間電力現貨交易,鼓勵省間綠電交易。省間電力現貨市場采用集中競價的出清機制,燃煤發電、核電、水電、風電、光伏等各類電源統一競價。
作者:曹恩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