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長為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從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分別達到50.5萬噸、227吉瓦、198吉瓦、182吉瓦,同比分別增長28.8%、40.7%、46.9%、46.1%
我國光伏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長為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
從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分別達到50.5萬噸、227吉瓦、198吉瓦、182吉瓦,同比分別增長28.8%、40.7%、46.9%、46.1%,這4個環節產值突破7500億元。出口方面,我國光伏產品出口超過284億美元,同比增長43.9%。此外,市場研究機構Wind數據顯示,光伏產業鏈六成公司2021年業績預增。
2022年,光伏產業前景如何?
以下為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前景的6個預測
01
2022年新增光伏裝機規模或將增至75吉瓦以上
2月23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2021年發展回顧與2022年形勢展望線上研討會上表示,在巨大國內光伏發電項目儲備量推動下,2022-2025年,我國光伏年均新增裝機將達到83-99GW,其中,預計2022年新增裝機75-90GW。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裝機將達到232-286GW,其中,預計2022年新增裝機195-240GW。
也有研究機構認為,2022年全球光伏裝機規模將達到200-220GW。
02
分布式光伏發展提速
2021年6月2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正式啟動整縣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工作。2021年9月14日,國家能源局公布全國676個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約占全國2800多個縣級單位的25%。從地區分布來看,華東地區、西北地區、華中地區的試點數量占比最大。
數據顯示,2021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中,分布式光伏新增2928萬千瓦,約占全部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的55%,歷史上首次超過集中式電站。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突破1億千瓦,約占全部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
同時,四部委聯合發布的《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引領行動促進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
浙江、山東、吉林、廣東等省份已將分布式光伏發展寫入“十四五”規劃中。
03
供需基本平衡 硅料價格持穩
業內專家預計,光伏行業今年整體基本供需平衡,硅料、硅片、玻璃等原材料產能將逐步有序擴產,供給狀態會越來越寬松,原材料價格特別是硅料價格持穩,預計200元/公斤。到2022年底,硅料產能會從年初的60萬噸擴至130萬噸左右,全年平均產出90萬噸,對應滿足280吉瓦的組件。
04
中下游企業將迎來盈利邊際改善
光伏上市公司發布的2021年業績預告顯示,上游企業盈利表現較佳,而電池組件、光伏電站等中下游公司卻表現低迷,預計2021年業績由盈轉虧,業內人士指出,原材料大幅漲價是造成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
多位業內專家近期表示,組件和電池廠商的業績肯定會在2022年得到修復。一方面硅料硅片等產品降價,另一方面產能擴張會帶來規模效應,這些都將有利于下游電池片和組件、逆變器和支架、線纜及電氣設備企業的產出和健康發展。
05
國際海運市場供應鏈依然脆弱
我國光伏行業產能近七成出口,比例遠超化工、汽車、輕工等行業,正面臨國際海運費增高的新考驗。相關企業反映,過去海運費占出口成本的1%,現在已漲到3%,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業內人士表示,海運費高的原因不僅僅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人工短缺,同時包括碼頭設施老化、疏港鐵路和公路運力不足等原因。2022年全球海運市場供應鏈短缺問題不會有明顯的緩解,上半年將會延續2021年運價高企、運力緊張的局面。未來海運市場將朝供應鏈短距化、區域化的新趨勢發展。據報道,目前,我國光伏行業協會已經開展供應鏈短距化方面的研究,探討光伏產業鏈靠近銷售地合理布局的可行性。
06
光伏產品制造低碳化提速
2021年7月14日,歐盟委員會公布碳邊界調節機制(CBAM)立法草案,正式啟動立法進程,2023年起分階段開征碳關稅,2026年起全面實施。根據《草案》,CBAM的適用范圍將限于進口到歐盟的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
2023-2025年是CBAM機制的試點時期,進口商每年需按季度報告商品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期間無需支付碳關稅,對于未能及時申報的進口商,主管機關會給予一定懲罰。
我國光伏產業的供求是全球化的,在國內國際雙循環大趨勢下,必須走低碳之路。CBAM機制短期看將增加光伏產業出口成本,這將倒逼光伏行業加速研發相關低碳創新技術,盡快實現光伏產品制造的低碳化、無碳化。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電傳媒能源大數據
作者: 來源:新浪財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