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顆粒硅、大尺寸、異質結三者在硅料、硅片、組件方面,或將有望引領新一代光伏技術的變革。
硅料方面,當前,主流的多晶硅生產技術主要有三氯氫硅西門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產品形態分別為棒狀硅和顆粒硅。
其中,為平衡生產效率和成本,已有部分公司提前布局低成本、低能耗的硅烷流化床法顆粒硅技術
當前,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顆粒硅、大尺寸、異質結三者在硅料、硅片、組件方面,或將有望引領新一代光伏技術的變革。
硅料方面,當前,主流的多晶硅生產技術主要有三氯氫硅西門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產品形態分別為棒狀硅和顆粒硅。
其中,為平衡生產效率和成本,已有部分公司提前布局低成本、低能耗的硅烷流化床法顆粒硅技術。據協鑫科技方面表示,FBR顆粒硅產品建設具有低投入、生產低成本、低碳排、低能耗等屬性。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表示,“顆粒硅與傳統西門子法生產的棒狀硅、塊狀硅相比,有較為顯著的生產成本優勢。首先,顆粒硅生產的初期投入更小,生產耗電更是大幅度降低,在生產流程上也能更多的采用自動化連續生產,后處理的流程少,能夠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其次,西門子法下硅料投產周期一般為18-24個月,而顆粒硅生產流程短,投產周期更短;最后,由于顆粒硅本身的形狀特性,在后續生產流程中,可以減少投料、破碎等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摻入雜質風險等。”
與此同時,黃大智也表示,“顆粒硅技術現在尚未完全普及,市場對顆粒硅品質抱有一定的懷疑,市場接受度還不高。目前顆粒硅產能仍然較小,相比于傳統硅料產能,差距較大。”
中信證券研究認為,光伏產業從原先的要素價格競爭轉入下半場,自動化與低碳化是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必由之路。在多晶硅環節,硅烷流化床法較西門子法具有顯著優勢,考慮到雙碳目標和能源危機加速光伏需求擴張,預計具有工藝優勢和減碳效應的顆粒硅有望享受市占率提升和市場擴大的雙重利好。
根據CPIA預測,至2030年,顆粒硅市場占比有望提升至超過10%,將是棒狀硅生產工藝的重要補充,但若產品純度、下游應用無法得到根本改善,難以撼動傳統棒狀硅的市場地位;另據東吳證券研究顯示,伴隨協鑫科技、中環等廠商在顆粒硅技術上的大力投入和推廣,顆粒硅技術進步及對應市場份額存在超預期的可能性。
有行業資深分析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表示,“過去棒狀硅一直占據主流市場,顆粒硅囿于技術門檻高、攻堅難度大而導致產量有限,無法迅速大規模推廣。”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僅有協鑫科技和REC(及其合資子公司天宏瑞科)少數企業掌握顆粒硅量產技術,但有諸多競爭對手正在進行研發,部分已進中試階段。如若其他硅料廠商實現顆粒硅技術方面的突破,或將影響行業競爭格局。
作者:曾樂 來源:科創報日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