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加劇了人們對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馬來西亞也開始重新審視其長期作為韌性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氣。然而,在未來幾十年里,該國需要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開辟低碳發展之路。
馬來西亞的財政收入高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因此該國在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風險較大。據估計,國有企業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今年預計向政府繳納紅利
俄烏沖突加劇了人們對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馬來西亞也開始重新審視其長期作為韌性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氣。然而,在未來幾十年里,該國需要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開辟低碳發展之路。
馬來西亞的財政收入高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因此該國在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風險較大。據估計,國有企業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今年預計向政府繳納紅利500億令吉(折合為111.6億美元)。
但是,隨著全球加快推動凈零排放,作為政府主要財源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這也為可再生能源投資提供了契機。
相比現有燃煤或燃氣電廠,新可再生能源的運營成本通常更低,但其儲存和運輸問題成為一大障礙。
作為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氫,應運而生。可再生能源可轉化為氫氣,以壓縮或液化的形式儲存、運輸,最終轉化為電能,用以驅動內燃機,而這兩種形式均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目前,對鋼鐵制造商、化工廠、重型汽車、航運公司和水泥生產商等化石燃料密集型產業來說,氫為其提供了新的能源來源,這為馬來西亞實現脫碳創造了機會。
由于生產方式不同,目前氫氣主要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類。灰氫是天然氣或甲烷在“蒸汽重整”過程中產生的,伴隨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藍氫是基于蒸汽重整原理,利用碳捕獲和儲存技術而獲取的。因此,人們常將藍氫視為碳中性能源。但是,或許稱其為低碳能源會更準確,因為制氫過程中所產生的碳,仍有10%到20%無法捕獲。
綠氫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電、太陽能、風能),利用水電解過程而制取的氫。盡管當前可再生能源制氫比重很小,95%以上的氫都是由化石燃料制成,但從環保角度來看,這顯然是最理想的氫形式。
綠氫有望在混合燃料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因而,全球石油巨頭已開始大規模投資開發綠氫燃料。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計劃投資數十億美元以推動其從印度到加拿大的氫能發展,并致力于實現向整個亞洲出口氫能的目標。例如,新加坡首個氫反應電廠預計于2026年上半年建成,其為該國提供的電力有望達到2020年高峰電力需求的9%。
此外,該國國家能源公司(Tenaga Nasional Bhd)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展開合作,對氫、碳捕獲進行可行性研究,以期在2035年前創造至少100億令吉的商業價值。
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Sarawak,下簡稱為砂州)水電和天然氣資源豐富,這對想要開展大規模氫項目的公司來說格外具有吸引力。
2019年,砂州在古晉引進了東南亞第一輛氫動力巴士,并建成了一座中等規模的制氫工廠,效果十分顯著。
此后,該州加大對氫能源的開發力度。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是H2biscus綠色氫/氨項目,該項目將由韓國三星工程公司(Samsung Engineering)、樂天化學公司(Lotte Chemical)、浦項制鐵公司(Posco)以及沙撈越經濟發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SEDC能源公司共同開發并于2022年1月達成協議。該工廠將把水電和天然氣分別轉化為綠氫/甲醇和藍氫,將氫轉化為氨,最后將氫、氨原料出口至韓國。
該項目有望為該州帶來收益,利用水力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此外,氣候變化導致干旱洪水等災害頻發,對世界各地的水力發電造成了嚴重破壞,而該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保護水電資源。
更重要的是,沙撈越為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收入較低但資源豐富的州、省提供了一個可行方法,即著力于未來能源發展。
馬來西亞由化石燃料驅動的經濟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每一次改革都伴隨著陣痛,但氫能源的崛起表明,企業有機會從未來新能源發展中受益。
作者:金曉坤 來源:能源輿情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