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硅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倘若硅片企業隨行就市漲價,大多數人雖不一定能接受,至少也能夠理解。但TCL中環卻反其道而行之,從11月1日開始將主流硅片價格下調3~4%,打響了年內硅片企業降價的第一槍。
面對這次“姍姍來遲”的降價,有人不禁會問:這次的降價,能否帶動上游硅料價格走跌?相信本文會有參考價值。
年內超9
在國內硅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倘若硅片企業隨行就市漲價,大多數人雖不一定能接受,至少也能夠理解。但TCL中環卻反其道而行之,從11月1日開始將主流硅片價格下調3~4%,打響了年內硅片企業降價的第一槍。
面對這次“姍姍來遲”的降價,有人不禁會問:這次的降價,能否帶動上游硅料價格走跌?相信本文會有參考價值。
年內超9成產能早已鎖定
事實上,這次TCL中環之所以降價,很大程度上要拜長單所賜,因為該公司早在去年初就與協鑫科技簽訂硅料采銷長單,約定在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期間向協鑫科技采購包括顆粒硅在內的多晶硅料合計共35萬噸。有大量原料在手自然有底氣降價,就連TCL中環的人士在接受財聯社采訪時都說,降價主要原因系上游硅料供應相較三季度更加充足,且公司加工率提高。
當然,和TCL中環一樣鎖定長單的大有人在,因為今年92%的光伏硅料產能早在去年就已經以長單的形式被鎖定了,而所涉及的企業最多只有9家。更值得關注的是,前述的9家公司當中類似TCL中環這樣光伏一體化的案例并不少見,包括隆基,天合,晶澳在內的多家企業就是如此。
如果將分析周期改到今年可以發現,硅料供需雙方簽訂長單的速度不僅沒有放慢,反而還加快了,單是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變電工(子公司新特能源)、東方希望四家公司合到一起的長單規模就接近300萬噸,而他們的采購方當中也有光伏一體化的企業。
按常理來說,光伏一體化加速意味著上下游合作加深,長單占用產能增加之余,留給零單的產能則會減少,難免推高零售市場價格。包括上機數控、愛康科技等在內的下游公司大都選擇“鎖量不鎖價”,意味著產量隨著出售量鎖定,價格則跟隨市場,如果硅料價格持續上漲,上游硅料企業自然越賺越多。事實上,這里參考的“市場價格”,來源之一就是零售端。
曾經暴利的硅料
眼下大規模鎖定長單之前,國內的硅料出廠均價最近三年漲幅一度超過300%,下游主流品種硅片均價也是水漲船高,這還要感謝“鎖量不鎖價”的交易習慣。
高漲的多晶硅價格,自然也反映到了財務數據上。根據已公布的2022三季報數據,單是前述的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變電工三家上市公司,它們的銷售毛利率都超過37%,其中大全能源更是超過73%,相比滬深A股28.96%的均值頗為亮眼。
需要注意的是,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的有關業務司局在10月初集體約談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業及行業機構,引導相關單位加強自律自查和規范管理,不搞囤積居奇、借機炒作等哄抬價格行為。當時有市場觀點指出,倘若多晶硅漲價包含哄抬價格的因素,就不是約談這么簡單了。
硅料漲價能否持續?
硅料漲價能否持續,說到底還是在于供需關系。實務當中,硅料擴產周期大多為18個月,而其下游環節硅片/電池片/組件產能擴張較快,分別為12/9/6個月,供需錯配難以避免。此時,下游企業為防“無米下鍋”,也為避免高價買硅料帶來的成本壓力,自然有動力確保上游的原料供應,前面所述的光伏一體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簽訂長單就是可選項。
不過根據市場預測,國內2022年底的全行業多晶硅產能可能達到130萬噸,遠高于2021年底的67萬噸,2025年底甚至可以達到300萬噸。假設需求面沒有明顯變化,300萬噸的產能意味著硅料將由短缺轉為過剩,此時是否能支撐高高在上的價格,恐怕也是個未知數,硅料企業為求自保,自然會想辦法確保產品順利出售。
事實上,川財證券在點評業內龍頭之一通威股份的2022三季報時也指出,公司目前與隆基、高景、宇澤、雙良、美科、晶科這些下游企業簽訂硅料長單合同,保障了公司后續硅料產品銷售渠道暢通,對于對抗硅料價格下行周期起到積極作用。一家公司尚且如此,行業內其他上市公司的情況,相信差距也不會太大。
總而言之,硅料企業此時大規模鎖定長單,就算不鎖價,不涉及一體化,很大程度上也有止損的意味。
作者: 來源:證券之星
責任編輯:jianping